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王梓坤院士《学习数学的管见》:学好数学、入门科研的“法宝”
来源:科学出版社数学教育 | 作者:王梓坤 | 2024/5/30 10:10:18 | 浏览:2340 | 评论:0

王梓坤院士《学习数学的管见》:学好数学、入门科研的“法宝”


1979年,王梓坤在南开大学讲课


成功的四个基本条件

学会游泳并不难,但要成为国家队选手就很难。同样,学会一门专业和精通它不完全是一回事。一般地说,要做出较大成绩,四个条件是不可少的:理想、勤奋、毅力和方法。

理想,或者说志气,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行动的方向,是心灵上的太阳。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学习,为发展科学技术造福人类而工作,是我们的理想。许多革命前辈和科学巨人,不知疲倦地奋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有崇高的理想。没有远大的理想一般是不会有重大建树的。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最大的悲哀,不过于没有理想了。

为了实现理想,必须勤奋,即使天赋独厚,也不例外。大科学家如牛顿、居里夫人,大文豪如鲁迅、巴尔扎克,都是异常勤奋的人。牛顿的助手说:“他(牛顿)很少在二、三点钟以前睡觉,有时到五、六点,……特别是春天或落叶的时候,他常常六个星期,一直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灯火是不熄的,他通夜不眠地守过第一夜,我继续守第二夜,直到他完成他的化学实验。”然而勤奋并不等于毅力。

有些人勤则勤矣,却缺乏毅力。他回避困难,一有阻力就转移方向,不敢坚持在一个重要专题上长期奋斗。他辛辛苦苦地筑了许多土堆;却没有建成一间像样的房子。除理想、勤奋、毅力而外,方法也是重要的。高明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富有趣味和启发性。所以,一些大科学家如笛卡儿、爱因斯坦、拉普拉斯等都很重视方法。

具体到数学,由于数学离不开逻辑推理,在学习一种理论或一条定理时,首先要看准推理的终点,即要达到什么目的,需要证明什么结论。其次要掌握推理的起点,即各种有关的公理、定义、概念和条件。第三是要分析推导起点与终点的推理程序,包括证明的思路、方法和用到的计算、公式等等。吃透了推理的程序,往往可以改进原来的证明使之适用于更一般的情况,或在改善原来的条件和结论。

学习数学与研究数学的思想程序有些不同。学数学是由起点推终点,即学习前人如何由已给条件一步一步地推导出结论。研究数学则反其道而行之,常常是由终点推起点。我希望得到结论甲,为了甲必须先有乙,为了乙又必须有丙……。如果丙已足够简单明了,便于应用,就把它当做起点。由此可见,不论是学数学或研究数学,都必须循序渐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立脚稳固,这是数学方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其它的科学也要循序渐进,不过数学尤其如此。前头没有弄懂,切勿冒进。有如登塔,只有一层一层地上时,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学习的三要项是理解、记忆和练习。知其然以及其所以然,这是理解;然后记住它,并且通过练习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应用理论和发展理论。所以这三项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数学练习尤其重要。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去水里不能学会游泳,不做足多多而且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

两种循环与争取主动

“我整天生活在紧张和被动之中”,一位大学生向我诉苦,各门功课的习题像潮水一样涌来,又多又难。课堂上老师讲得很快,还要求抄笔记,但顾得上抄就顾不上听。作业完不成,越堆越多,这怎么办呢?”的确,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飞跃,中学教本写得简明、清楚,一个公式后面配着几个例题。学生仿着做,大部分作业就可以完成。大学则不然,内容越来越抽象,方法也很灵活,老师的辅导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减少,对独立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听课——复习——练习”,又是“听课——复习——练习”,每门功课都是这样重复地进行着。如果听课效率不高,许多地方没有听懂,复习的时间必然增加,做练习的时间必然减少,于是作业完不成,但下一次练习又来了。就这样,他卷入了恶性循环。反之,如果听课效率高,课堂上基本解决了问题,复习就快,练习能按时甚至提前完成。于是他有余力可以预习,或再另看一些参考书;这样他的自学能力越来越强,听课效率也越来越高,他进入了良性循环。常常有这种情况:两极分化非常厉害,两个人入学时水平差不多,但到大学毕业时相差很远,一个甚至可以当另一个的老师。原因固然很多,进入不同的循环也许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怎样才能使循环成为良性的呢?关键在于预习。如果上课前对老师要讲的内容有了思想准备和大致了解,那么听起来主动多了,只要把重点放在预习时看不懂的地方。由于听课高度集中、有的放矢,所以在课堂上基本上能消灭难点,这样便节省了复习时间。更有甚者,我们可以领会到为什么自己预习时看不懂,卡在那里,思想方法上有什么毛病,从而提高自学的能力。

剩下的问题是:哪里有时间预习呢?主要靠假期。放假时间很多,一部分用来休息和锻炼身体,另一部分用来预习。预习下期要学习的重点课程,哪怕是其中前几章。这样,我们就走在老师讲课的前头,变被动为主动了。

如何攻读数学专著

没有进货的商店不能持久。类似地,缺乏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不能前进。所以在各种独立工作能力之中,自学能力可算是最基本的了。

数学书刊,浩如烟海,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只能精读其中几本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的著作;读懂了这几本,其它的就比较好办。如何选择精读书?首先要确定主攻方向,然后围绕主攻方向,争取老师或先行者的帮助。高水平的著作虽然难读,但读懂了却终身受益。所以,花高代价也是值得的。一般地说,要打好基础,读几本这样的书实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攻读数学专著?先阅读序言、目录以及有关介绍,以便了解本书概况及作好必要的准备。读第一遍时要慢和细,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读得深和走得远;正如诸葛亮所说:“非宁静无以远”。

如果贪多图快,又不消化,则必半途而废,读不下去。预防冒进的好方法是做笔记,既动脑又动手。把一些重要的概念、定理及证明仔细地整理一遍,必要时作补充证明,写读书体会;还要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一章过后,做一小结。如此前进,直到全书读完,再从头开始读第二遍。

这时,由于大部分细节已经弄懂,读起来会快得多。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解决遗留问题上,同时尽量搞清楚各概念之间、各定理之间、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各种证明方法和计算技巧,展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如果说第一遍是“局部地读”,那么第二遍便主要是“整体地读”了。第二遍过后,原来的问题解决了不少,但又可能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我们必须乘胜追击(切勿冷下来),再读第三遍。这时可以顺读,可以反读(从后面往前读),也可以就一些专题有目的地读。反读可以清理源流,专题读可以攻坚,甚至做出新发现。

学习应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参考有关书刊。为此反复几遍,全书的体系也就经络分明,了然在目了。如果还有一些问题,那也不必着急,可以留待以后慢慢解决。

“攻读”与“阅读”是不同的概念。攻者,攻坚也。无坚则无所谓攻。攻读需要勇气和毅力,决非一般的阅读所能比拟。

专题研究的三个阶段

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解题能力,便可开始科研。万事开头难,从学习到科研是一飞跃,不可等闲视之。学习主要是继承前人成果,科研则要解决新问题,或再作出新发现,科研贵在创新。

数学研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它们可以来自实际,也可以是理论发展中的新问题。数学中分支繁多,发展又极为迅速。今天,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人敢说通晓全部数学。对于新手来说,起初只能在一个分支工作,待站稳后再逐步扩大战果。即使在一个分支里,要了解它的前沿也非易事,需要争取外援。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老师可以给我们介绍情况、提出问题,把我们迅速地带上最前线。

问题明确以后,要尽可能收集有关文献,为此可充分利用《数学评论》及类似期刊。对最重要的文章,要精心攻读,搞得烂熟,以了解前人的成果、思想方法、解题技巧、理论观点等等。

下一步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开始进攻,先找出它的薄弱环节,集中全部精力和时间,攻此一点。不过我们可能碰上了钉子,几个月也没有进展。这时得抬起头来看看,需不需要改变策略,从另一点着手,但不可灰心。要知道,高斯说过:“有一条定理的证明折磨了他两年,忽然在一刹间像闪电般想出来了。”高斯尚且如此,我为什么不能再想它一年呢?

下例的思想方法可以参考:

1.我似乎在什么地方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不妨借用那里的方法来试试(类比法)。

2.这个问题太大了,太抽象了,我简直把握不住它。能不能把它分解成几个问题,或再分成几部分,由易而难地各个击破,然后再串起来。(《老子》说:为难于其易,图大于其细。)

3.尽可能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考虑一些特殊的情况,从中找出一般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

4.我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必须发挥这个优势。先加一些条件,把这个问题算到底,看会得到什么。是骤是马,先牵出一匹来看看。然后我超脱一些,站高一点,把这个结果直观地理解一下,看是否能使用别的更好的方法。也许我会恍然大悟,想出一般的解法(发挥优势)。

5.直观和猜想,在科学发挥中是不可少的。这个问题有什么物理(或几何、或概率)意义吗?我能不能直观地把结果猜出来?这种“发散式思维”,常常会给我们指出道路。不过它很可能是错误的导引,在没有严格的确证以前,我不能轻易相信它。

6.我不知这个结论是否正确,用归纳法试试,先看它当 n=1,...,k 时情况如何,这至少可以提供一点信息。数论中一些定理不就是这样发现的吗?

7.我就卡在这个该死的不等式上。我真傻,为什么不去查数学工具书(手册、公式集等)呢?

8.某人的工作,某个讨论班,与我这个题多少有点关系,也许会从他们那里得到启发。

9.这个问题折磨了我好几个月,搞得我神魂颠倒,坐立不安。我现在要换一换脑筋,到公园去走走,或再找几本好小说看看。不是说,长时间紧张后的短暂松驰有利于灵感的出现吗?

10.我已经有了一些进展,但必须采取客观态度,决不能自我姑息,轻易相信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要利用头脑最清醒的时间,再三考验它,它与已有的定理和谐吗?有无反例?由它会得出荒谬的结果吗?证明中的每一步是否都不可动摇?我能否找到另一证明?总之,我必须把错误消灭在摇篮里,要不,它很可能给以后的工作铸成大错。

问题基本上解决了,研究工作便进入第三阶段,即整理提高或付诸应用的阶段。一项较大的研究,需要很长的时间,前后的思路未必一致,弯路走了不少,草稿纸也积累了一大堆。现在需要用统一的思想,简明的叙述,正确的论证,数学的语言,写成一篇规规矩矩的论文,争取发表,以供同好。如果这项研究来自实践,就应让研究成果接受实践的考验,并为实践服务。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110]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438]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478]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503]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602]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565]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559]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557]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721]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81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