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某公办本科高校60多位同等学力博士因无法取得毕业证的新闻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这些博士尽管通过了论文答辩,却被校方告知,只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发表具有高影响力的文章,才能拿到学位证。否则需要签署退费退学协议,这一消息无疑在原本坎坷的在职博士之路上又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在职博士的现状与挑战
高校标准提高的背景
随着博士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学位评审愈发严格,在职博士面临的挑战亦随之增加。辽宁这所公办高校解释称,他们在招收同等学力博士时对教育部的文件理解有误。为了保障学位授予的质量,决定对所有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资格审查。未达到“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高质量文章”标准的在职博士只能选择退学,这反映出博士培养质量把控的日趋严谨。
冒险求学的“水博士”现象
为了规避严格的毕业要求,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师选择到发达国家的“文凭磨坊”或欠发达国家的“专科大学”攻读所谓的“水博士”学位。这类学位的形象不佳,目的只是获得教育认证,却无法保证实际的学术质量。有些人甚至宁愿支付高额费用加入虚假的在职博士项目,以求获得“海外知名大学”的学历认证。例如,曾有违法中介在网络上兜售虚假的在职博士项目赚取巨额利润,导致部分研究者陷入骗局。
部分高校不认特定国家的博士学位
为了杜绝“水博士”现象,国内不少高校对特定国家如韩国、东南亚等大学的博士学位逐渐不予承认。某些高校明确表示,不再接受寒暑期授课的在职博士学位,并剥夺相关待遇,这进一步提升了在职博士学位的要求和质量控制。
在职博士生的时间困境
延毕的现实问题
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是在职博士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因为在职博士同时需要兼顾工作,完成博士学业的时间往往被延长。然而,在职博士的延长期限也是严格受限的。各大高校陆续清退超期未注册、未完成学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相当数量的在职博士生。例如,南京大学和河海大学都对多名超期未毕业的博士生进行了退学处理,这无疑增加了延毕在职博士生的压力。
过去几年中的大规模清退事件
近年来,许多高校对在职博士的清退力度令人大吃一惊。2021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20名研究生进行了退学处理,其中14名为博士研究生。河海大学也一次性发布了125名博士研究生的清退公告。清退的主要原因包括未完成毕业论文、论文不合格和学分未达到标准等,这对在职博士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职博士名额大幅缩减
高校进行博士生招生改革
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幅缩减在职博士生的招生名额,并要求高校教师脱产就读。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规定,“在职博士生比例在10%以下”。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根据南方周末的统计,39所985高校中有5所明确“不招收”或“原则上不招收”不能全脱产学习的在职博士,13所高校控制在职博士生比例,另有3所高校设置了如“每位导师最多招收一人”等限制条件。
教育部最新政策及其影响
2020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博士研究生的“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的招生比例,并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在职博士名额进一步收缩,未来在职读博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西南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唐智松表示,许多导师不愿意接收有工作经历的博士生,特别是在地方高校工作的博士生,因为他们的学术方向与高校的科研方向不在一个层级上。这进一步减少了在职博士的机会。
在职博士的未来应何去何从
平衡学业与工作的压力
在职博士不仅面临学位获取的难度,也在学术与职业间挣扎。许多在职博士为兼顾工作和学业,牺牲了大量休息和娱乐时间,甚至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这对他们的身心都是巨大的挑战。
但这些在职博士中,有不少人是真正热爱学术并追求真理的。他们选择在职读博,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职业的热爱,期望提升学术素养。对于这样的在职博士,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高校和导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提供更多学术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在学术和职业之间找到平衡。
打击不正当获取学位的行为
我们也要警惕那些以获取学位为目的、缺乏真正学术追求的在职博士。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学位会损害在职博士教育的声誉和学术环境。对于这些行为,应该严厉打击,维护学术和教育的公正性。
结语
整体来看,在职博士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学术与时间双重压力。学位证书的获得难度日益增加,入学门槛也越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职博士的道路被彻底封死。真正热爱学术并愿意为知识进步而努力的在职博士仍有机会在学术界留下自己的足迹。
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和高校的理解与支持,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以及多样化的学术资源。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在学术与工作之间找到平衡,还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学术与科技进步。
希望每一位在职博士都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坚持初心,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学术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