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症,影响大脑的记忆、语言、判断等多项认知功能。根据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数据,2023年已有约670万美国人患该病,预计到2060年将翻倍。《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2021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AD)及其他痴呆症的患病人数约为1699万例。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这一问题也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高度关注。

约书亚·赫尔曼医生(Dr. Joshua Helman),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曾任职于全美排名前列的麻省总医院与布莱根妇女医院,现为美国佛罗里达州知名急诊医学专家、功能医学倡导者。拥有医学博士(M.D.)和营养医学双重背景,致力于从前沿医学视角探索大脑健康,尤其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预警与干预。
近日,哈佛大学医学博士、现居佛罗里达的急诊医学专家约书亚·赫尔曼(Dr. Joshua Helman)在一则视频中发出警告:如果长期大剂量服用三类常见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可能会引发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脑部损伤。
这三类药物分别是:
1、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盐酸西替利嗪)
2、苯二氮䓬类镇静剂(如安定、阿普唑仑)
3、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如立普妥)
第一类:抗过敏药--可能“屏蔽”大脑记忆通道
常见的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Benadryl)、仙特明-西替利嗪(Zyrtec)、氯雷他定(Claritin)等,在缓解过敏症状的同时,也可能对大脑神经传导物质产生影响。
赫尔曼博士指出,这类药物属于抗胆碱类药物,会抑制一种名为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的神经递质,而乙酰胆碱对大脑的记忆形成和学习功能至关重要。
赫尔曼警告道,我不是说你永远不能吃苯海拉明(Benadryl),但如果你每天晚上都吃这类药物,实际上是在慢慢损伤你的大脑。
2016年一项对450多位成年人的研究显示,服用抗胆碱类药物的人大脑萎缩程度显著高于未服用者,这被视为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症的早期信号。
第二类:苯二氮䓬类药物--让大脑“加速衰老”
安定(Valium)、阿普唑仑(Xanax)、氯硝西泮(Klonopin)等苯二氮䓬类药物,因其镇静作用而广泛用于焦虑、失眠治疗。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大脑记忆中枢--海马体(hippocampus)和杏仁核(amygdala)萎缩。
2023年的一项研究对5000多位老年人进行了追踪分析,结果发现,长期服用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患者,其大脑相关区域萎缩速度远快于自然老化过程,表现出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记忆减退症状。
另一项法国和加拿大的联合研究也发现,服用苯二氮䓬类药物3至6个月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了32%,若服用超过半年,风险上升至84%。
第三类:他汀类药物——“双刃剑”可能伤脑
作为降胆固醇的主流药物,他汀类药(如立普妥 Lipitor)被美国超过9200万人长期服用。然而部分研究指出,他汀类药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高发区域的脑部产生负面影响。
2021年一项研究发现,患有轻度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前期)的患者,如果长期服用脂溶性他汀类药物,患痴呆症的概率是未服用者的两倍以上。
虽然也有一些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可能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但目前科研界对此尚未达成一致。
医生提醒:切勿自行停药,应咨询专业意见
赫尔曼医生特别强调:不要在未经医生建议的情况下贸然停药!突然停止服药,尤其是苯二氮䓬类和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严重的戒断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甚至可能导致胆固醇急剧升高,增加心脏病发作风险。
合作探讨交流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全球关注的健康挑战,需要从筛查、居家预防管理、社区和医院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努力。我们一直致力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阿尔茨海默病的筛查检测、预防、干预和管理,通过健康陪伴,推动阿尔茨海默病个性化解决方案落地。
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同行和关心阿尔茨海默病的朋友,一起交流探讨。无论是研究合作、技术应用还是社会推广,都希望能够共同推动这项能够造福咱们老百姓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