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男,汉族,1958年8月生,江苏大丰人,1988年加入民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朱永新多年躬身于观察和反思中国教育,通过参与教育规划制定、出版论著、主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方式推动更好的教育发生。
【正文】
在我国,正统的、专门化的教育始于西周时期,当时,统治者为了统治阶级的人才需要,开始了初步探索专门化教育,学习者需要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之后,科举制度产生,我国的教育内容开始围绕科举展开。朝廷考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私塾就教什么,于是,四书五经长期统治了中国古代学生的学习范围。再之后,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以及西式教育理念的影响,读写算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人们对我国教育的一股共识,于是出现什么学科重要,学生就努力学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得多学得多,教育总体跟着考试指挥棒起舞……
100多年了,我们的学制依然没有变,但是,学习内容100年来急剧增多,难度系数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人工智能迅速崛起的背景下,我们当下的教育究竟走向何方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在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时代,社会呈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减少我们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育内容。
第一,社会信息化,无论学校怎么增添内容,都无法跟上新知识的增长速度。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人类的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新知识不断涌现。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的内容,跟不上新知识的增长速度
第二,教育资源泛在化,学校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随时、随地,线上、线下,人人、处处都可以获得知识。在学校学习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美国也好,我国台湾地区也好,都出台了“在家学习”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家里可以得到学校里教的所有东西,通过网络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美国现在有两三百万在家学习的儿童,其实我们中国也有,我的朋友中就有。只不过他们还需要在学校办一个“户口”,保留名义上的学籍。
第三,职业流动化,在校学习内容无法满足流动化的需要。一个职业干一辈子的时代过去了,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一些行业退出历史舞台。在西方发达国家,大概一个人一生平均有10次以上改变职业的机会。过去学校教育为职业做准备的这样一种理念和形态,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很多国外大公司已明确表示不看专业背景,只要求学生具有好的素养好的学习能力,是因为你在学校学到的内容不可能满足你这一生的工作需要。
第四,技术赋能化,使得记忆学习发生变化。过去,我们主要是靠自己的大脑进行学习。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高新技术都在为教育赋能。马斯克已经把芯片装在人的大脑里了。未来人的学习、认知方式将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通过认知外包,人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大增强,传统的以记忆和再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方法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第五,学习终身化,使得过去一次性完成的教育过时了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这样一种刻板式的阶段式学习,与贯穿整个人生的未来式学习、连续性学习,是矛盾的今天的学校,实在没有必要学习那么多的课程、那么多的内容。
第六,教育个性化,导致学校教育内容显得刻板、单调且乏味。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的学习是没有选择的,小学中学的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空间都是被填满的,学生很少有选择的余地。未来将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特色需要。在马斯克的AdAstra学校,课程就很个性化,除了少数基本的课程之外,他们会让学生接触和学习人工智能、火箭喷射器等方面的知识。学校的课程内容会每年翻新,学生甚至可以自己决定课程内容同时,学校还会邀请各界学者、专家到学校演讲,给学生们分享更多的知识。
我的一个上海友人,他的孩子从小就喜欢打高尔夫球孩子要练球,就不能天天上课,就要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高尔夫球练习场上。之前,父母担心孩子不能全天候在校学习未来学习成绩会变差。但事实证明,孩子学习成绩不错,练球并没有耽误孩子的学习,更是在2022年被美国著名文理学院斯沃斯莫尔学院录取。这就反过来说明我们在校学习的内容,我们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练习内容,存在减少的可能。如果未来有更多的孩子像这样选择个性化教育,我们怎么可能在课堂上教那么多的内容呢?
人生也好,教育也罢。教育内容如何做减法,的确是一门大学问。
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时间,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最大空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学一生有用的东西,的确是教育需要考虑的大问题。
思考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收获。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行动,有什么行动就有什么结果。因此,减法思维与精要主义的追求是相同的,即“更少,但更好”
“更少,但更好”,不仅适用于教育内容的减法,也适用于整个教育的改革,乃至整个人生的规划。
“更少”,指的是选择,指的是要学会说“不”,确保把最重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面,“狮子搏免,亦用全力”。在教育上,我们就要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就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更好”,指的是用心,指的是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在教育上,我们就要家、校、社齐心协力,给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成长空间与发展土壤,让他们心灵自由、放飞想象,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