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朱永新:在一个学制100年没有变的国度,我们的教育应该走向何方?
来源:美中科教 | 2025/4/28 11:38:28 | 浏览:135 | 评论:0

朱永新:在一个学制100年没有变的国度,我们的教育应该走向何方?朱永新,男,汉族,1958年8月生,江苏大丰人,1988年加入民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朱永新多年躬身于观察和反思中国教育,通过参与教育规划制定、出版论著、主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方式推动更好的教育发生。    


【正文】


在我国,正统的、专门化的教育始于西周时期,当时,统治者为了统治阶级的人才需要,开始了初步探索专门化教育,学习者需要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之后,科举制度产生,我国的教育内容开始围绕科举展开。朝廷考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私塾就教什么,于是,四书五经长期统治了中国古代学生的学习范围。再之后,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以及西式教育理念的影响,读写算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人们对我国教育的一股共识,于是出现什么学科重要,学生就努力学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得多学得多,教育总体跟着考试指挥棒起舞……
100多年了,我们的学制依然没有变,但是,学习内容100年来急剧增多,难度系数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人工智能迅速崛起的背景下,我们当下的教育究竟走向何方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在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时代,社会呈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减少我们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育内容。
第一,社会信息化,无论学校怎么增添内容,都无法跟上新知识的增长速度。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人类的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新知识不断涌现。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的内容,跟不上新知识的增长速度
第二,教育资源泛在化,学校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随时、随地,线上、线下,人人、处处都可以获得知识。在学校学习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美国也好,我国台湾地区也好,都出台了“在家学习”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家里可以得到学校里教的所有东西,通过网络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美国现在有两三百万在家学习的儿童,其实我们中国也有,我的朋友中就有。只不过他们还需要在学校办一个“户口”,保留名义上的学籍。
第三,职业流动化,在校学习内容无法满足流动化的需要。一个职业干一辈子的时代过去了,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一些行业退出历史舞台。在西方发达国家,大概一个人一生平均有10次以上改变职业的机会。过去学校教育为职业做准备的这样一种理念和形态,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很多国外大公司已明确表示不看专业背景,只要求学生具有好的素养好的学习能力,是因为你在学校学到的内容不可能满足你这一生的工作需要。
第四,技术赋能化,使得记忆学习发生变化。过去,我们主要是靠自己的大脑进行学习。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高新技术都在为教育赋能。马斯克已经把芯片装在人的大脑里了。未来人的学习、认知方式将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通过认知外包,人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大增强,传统的以记忆和再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方法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第五,学习终身化,使得过去一次性完成的教育过时了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这样一种刻板式的阶段式学习,与贯穿整个人生的未来式学习、连续性学习,是矛盾的今天的学校,实在没有必要学习那么多的课程、那么多的内容。
第六,教育个性化,导致学校教育内容显得刻板、单调且乏味。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的学习是没有选择的,小学中学的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空间都是被填满的,学生很少有选择的余地。未来将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特色需要。在马斯克的AdAstra学校,课程就很个性化,除了少数基本的课程之外,他们会让学生接触和学习人工智能、火箭喷射器等方面的知识。学校的课程内容会每年翻新,学生甚至可以自己决定课程内容同时,学校还会邀请各界学者、专家到学校演讲,给学生们分享更多的知识。
我的一个上海友人,他的孩子从小就喜欢打高尔夫球孩子要练球,就不能天天上课,就要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高尔夫球练习场上。之前,父母担心孩子不能全天候在校学习未来学习成绩会变差。但事实证明,孩子学习成绩不错,练球并没有耽误孩子的学习,更是在2022年被美国著名文理学院斯沃斯莫尔学院录取。这就反过来说明我们在校学习的内容,我们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练习内容,存在减少的可能。如果未来有更多的孩子像这样选择个性化教育,我们怎么可能在课堂上教那么多的内容呢?
人生也好,教育也罢。教育内容如何做减法,的确是一门大学问。
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时间,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最大空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学一生有用的东西,的确是教育需要考虑的大问题。
思考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收获。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行动,有什么行动就有什么结果。因此,减法思维与精要主义的追求是相同的,即“更少,但更好”
“更少,但更好”,不仅适用于教育内容的减法,也适用于整个教育的改革,乃至整个人生的规划。
“更少”,指的是选择,指的是要学会说“不”,确保把最重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面,“狮子搏免,亦用全力”。在教育上,我们就要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就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更好”,指的是用心,指的是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在教育上,我们就要家、校、社齐心协力,给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成长空间与发展土壤,让他们心灵自由、放飞想象,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丘成桐:父亲的哲学课——从古文到数学 2025-05-06 [70]
刚刚!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5-05-06 [70]
苏格拉底的精神 | 杜兰特 2025-04-28 [114]
刘尚希:宏观经济政策要与标志性改革结合 2025-04-27 [156]
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的三大谜思和一个建议 2025-04-21 [325]
王志纲重磅演讲:世界并没有那么糟糕,信心才是王炸! 2025-04-21 [287]
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 2025-04-21 [293]
霍布斯:论权势与荣耀 2025-04-21 [320]
达利欧:重要的不是关税,是旧秩序的崩溃 2025-04-21 [322]
ASU华裔教授五年前离奇身亡 警方定为因“工作压力自杀” 2025-04-19 [34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