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丹尼尔 | ID:MRDANIEL777
编辑:耀匀 | 图:Google
地球不需要我们,但我们需要地球。这句由环保主义者 Paul Hawken 提出的警言,像是预言,又像是警钟。
21世纪的地球早已从「蓝色星球」蜕变为「塑料星球」。每分钟就有一卡车塑料倾倒入海,每年超800万吨流入大洋,如同无声的雪崩,掩埋未来。
人们看着惊心动魄的数字皱眉叹息,却少有人敢于直面这场由人类制造的生态浩劫。直到一个少年浮出水面。
16岁时,Boyan Slat 在地中海潜水遭遇「塑料森林」,19岁在 TEDx 发表宏愿,21岁成立非营利组织,25岁开启全球最大规模的海洋清洁计划。1994年7月出生的他,今年已31岁(自成立非营利组织以来,整整10年)。
他不是超人,却用「科技+理想」的路径,重塑世界对环保的想象。
这不仅是一个清理塑料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责任、设计与未来人类生态伦理的深度反思。这篇文章,将带你进入这段真实旅程 —— 在迷雾般的污染之海中,寻找未来与希望的航道。
我们每天的每个选择
都在塑造未来的地球
▼
前言
一场潜水带来的觉醒
Prologue:An Awakening Beneath the Waves

2011年夏天的爱琴海畔,阳光灼热,海风咸涩,少年 Boyan Slat 带着兴奋的心情跳入海中,期待见到五彩斑斓的鱼群与珊瑚,然而眼前却是令人窒息的景象:
塑料袋在水中如水母般漂浮,破碎的牙刷卡在礁石间,饮料瓶如海草般扎根于沙床之上。「塑料比鱼还多。」这是 Boyan 回忆中的那一刻,最震惊的念头。


这并非夸张。在他潜水的那片海域 —— 地中海一角,塑料浓度达每平方公里超12万个微塑颗粒,远超世界海洋平均值。

许多目击者会摇头叹息,然后转身离开。但16岁的 Boyan 无法释怀。他开始思考:为什么没人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人类能上月球,难道就不能清理漂浮的塑料吗?
这场震撼的经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一个创意
点燃海洋的希望
A Spark of Innovation Ignites Hope for the Ocean

在 Delft 课余时间,Boyan 开始在笔记本上画草图、查数据。他发现,世界海洋塑料多集中于五个洋流汇聚带,其中最大的是太平洋垃圾带,面积超过两个法国。

传统清理方式如渔船打捞不仅效率低下,还会消耗大量燃料,带来新的碳排放。

他提出大胆的假设:让海水流动,而非船只移动。具体而言,就是在洋流核心部署类似漏斗的巨型U型漂浮装置,依赖洋流自然运动将塑料集中,再定期清运。

2012年它在 TED x Delft 的演讲中首次公开这一构想。观众席上除了掌声,更多的是质疑。媒体甚至用「狂想症」形容他。

可就是这个19岁学生,仅半年时间就在 Kickstarter上 募资超200万美金,并于2013年创办非营利组织 The Ocean Cleanup,用愿景与数据打动成千上万的人。
我从不怀疑可行性,只怀疑我们是否有勇气去尝试。Boyan 在BBC采访中说道。


失败的船
锚定前行的方向
A Broken Vessel Anchors the Path Forward

2018年,他们的第一代系统 —— 代号 Wilson(致敬《荒岛余生》的排球)—— 正式下水,驶入太平洋垃圾带。

这是一条600米长的漂浮臂,拖拽着3米深的幕帘,形成一个巨大U型拦截面。理论上它将随洋流移动,同时收集路径中的塑料。但现实远比纸面上复杂的多。

数周后,Wilson 就因结构疲劳而断裂,被迫拖回港口修复。系统在漂浮过程中速度太慢,导致塑料无法有效聚拢。

主流媒体将其称为「失败的公关秀」,甚至讽刺这不过是一场「环保泡沫」。

Boyan 没有辩驳,而是带着团队重新调试力学模型、重新计算风速与洋流。有人劝他:何必承担这种失败。但他回答:「如果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就不算失败。」

科技织网
让梦想浮上海面
Weaving Technology's Net to Bring Dreams Ashore

2021年,Boyan 带着 System 002(Jenny)重返太平洋。这一代系统采用两艘船牵引中间漂浮臂的方式,形成更稳定快速的封闭路径,首次实现大量塑料集中收集。

该系统在首次任务中成功清除了超过6万公斤海洋垃圾,其中包括整张船网、微型塑料颗粒,以及一辆摩托车残骸。

BBC 的航拍镜头中,我们看到 Jenny 拖曳着成吨垃圾如鲸鱼吐气,震撼又荒诞。

最打动人心的,是 Boyan 在网络上发布的画面:一名队员从垃圾中抽出一只宝丽来相机,镜头模糊,却仍能拍照「这是1985年制造的东西,像塑料写给我们的信。」

随后是 System 03于2023年8月正式部署,它是目前最大规模的部署装置:长度超过2公里,日产垃圾处理能力达 System 002的3倍,已完成多个航次,单次可清理相当于多个足球场的塑料覆盖区。

仅2023年年底至2024年上半年,System 03已经累计清理塑料超过10万吨,广受世界环保组织和科技界关注。

The Ocean Cleanup 的漂浮拦截系统依赖洋流自然推动,将塑料聚拢至收集臂中,过程不涉及拖网、高速螺旋桨,也不触及海床,从而避免对底栖生物的破坏。
系统下方配有缓慢悬垂的幕帘,不会延伸至多数鱼类活动层以下,避免误捕。

同时,团队在部署前进行大量生态模拟测试,并在实际运行中使用声呐和AI监控海洋哺乳动物动向,以实现精准规避。

正是这种「顺应自然流动、最小干预生态」的理念,使该项目被越来越多生态学家和保护组织视为技术与自然可共存的范例。

河流起航
拦截污染的源头
Rivers Set Sail:Intercepting Pollution at Its Source

然而,Boyan Slat 对于海洋的野心从未止步。根据科学数据显示:全球80%以上的海洋塑料,来自不到1000条河流,尤其集中在亚洲以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
于是,他开启了 The Interceptor 项目:一款部署于河口的太阳能自动收集系统。

第一台拦截器在马来西亚的 Klang River启动,之后是印度的加尔各答、印尼雅加达、越南胡志明、牙买加的金斯敦、多米尼加的圣多明各、美国洛杉矶等地。
2025年中,全球已有15个国家部署该系统,并计划扩展至巴拿马、泰国等。

2025年6月The Ocean Cleanup 启动 30 Cities Program,目标在未来5年与全球30座污染严重城市合作,以拦截河流源头塑料为主,从根本上控制塑料流入海洋。
该项目得到了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环境署以及世界多家科技公司的联合支持。

这些装置宛如城市的最后守门人,在塑料流入海洋前将其「拦截」。Boyan 团队发现仅一条印尼河流一年就能拦截超过5万吨塑料,相当于25架波音飞机的重量。

更重要的是,Boyan 与当地社区合作,培训渔民成为运营员,使环保行动本地化、可持续,而非传统「西方救援」的新形式。

塑料重生
唤醒文化的自觉
Plastic Reborn:Awakening a Cultural Consciousness

2020年,The Ocean Cleanup 首次将回收塑料制成太阳镜,限量发售,每副产品都有独立编号,可追溯至其收集地点。
这不是普通众筹,而是文化试验。告诉世界:污染也能变成责任与再造的载体。

之后,Coldplay 在其巡演周边中加入了海洋塑料再生材料,Kia 汽车宣布,将在其电动 SUV中使用环保再生材料,Adidas 则推出了 Parley 系列海洋环保鞋款。

Boyan 不仅建构物理清洁系统,更构建了象征系统:让塑料的流向回归人类手中。
我们希望促使人们思考:每一次丢弃塑料,最终都会落在某个地方 —— 有时候,是鲸鱼的胃,有时候,是我们孩子的嘴。—— Boyan 在伦敦设计博览会的演讲中说。

他的行动也启发了设计界的「可追溯回收」潮流,从材料、生产、流通到废弃,每一个环节都被重新定义。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更新。

Boyan 也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大声疾呼:对抗污染不只是环保组织的责任,它需要整个社会文化层面的觉醒。—— 问题不在塑料本身,而在我们如何使用与放弃它。

不是乌托邦
而是现实路径
Not a Utopia, But a Pathway to Reality

很多人以为 Boyan Slat 是在追逐一个浪漫理想,像环保版的堂吉诃德。可他的每一步,都建立在理性计算与科学评估之上。

System 03部署前经过上百次生态模拟测试,确保不会误伤海洋生物;团队与MIT合作开发AI算法,从无人机与卫星中识别塑料热区,以便高效调度清理船只;
甚至在能源消耗方面也做出优化,使每吨垃圾的碳足迹远低于传统方式。


此外,Boyan 深知,这场战役不能只靠一个组织。他频繁与各国政府接触,与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环境署、壳牌基金会等合作,为项目注入政策资源与资金动力。

他甚至设立开放平台,邀请全球研究人员贡献设计、提出改进。The Ocean Cleanup 不仅是环保项目,更是一种共享式工程 —— 以全球智慧解决全球问题。

截至2025年6月 The Ocean Cleanup 已经从海洋与河流中,成功清除超过21000吨垃圾。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更新中,代表着人类愿意为错误承担后果的诚意。


理想回声
困境质疑与坚定
Leça do Balio Monastery, Leça do Balio, Portugal

尽管如此,质疑从未停止。有人说他「治标不治本」,因为塑料产量仍在增加。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少数「富裕国家」用,高科技遮掩自身过度消费的羞耻。还有人担心:将环保的希望寄托于科技,会让公众对减少排放塑料垃圾失去紧迫感。

面对无止境的质疑,Boyan 没有回避。他在一次采访中坦率地说:「我们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如果我们连已知的垃圾都不清理,那还有什么资格去谈未来?」
The Ocean Cleanup 不是终点,而是开始。它通过可见的行动,唤醒不可见的责任,让世界看清当代生活的另一面。


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启发了全球数十万青少年对科学与环保的兴趣。有超过50所大学将其纳入可持续设计课程,更出现了成百上千个仿效计划与本地版本。
在巨大的时代议题面前,个人或项目或许微不足道,但它可以成为波澜的起点。


尾声
蓝海,值得我们这样热爱
A Blue Planet Worth Our Deepest Love

在一次纪录片拍摄中,Boyan 站在System 03的甲板上,望着夜色中被打捞出的垃圾山,沉默良久。他说:「我们不是在清理塑料,我们在清理一个时代的后果。」
一个时代相信一次性、便捷、低成本,另一个时代则需要相信责任、设计与合作。

Boyan 的故事告诉我们,改变不必等权威发话,它可以从一个少年的愤怒开始。
而曾经的那个潜入海中、仰望塑料袋漂浮的16岁男孩,已经用行动证明:世界,的确可以被修复,只要我们愿意开始。

Reference
1.Time Magazine|Meet the Dutch Teen Trying to Clean Up the World's Oceans
2.The Guardian|Ocean Cleanup’ Device Successfully Collects Plastic for the First Time
3.CNN|Boyan Slat’s Ocean Cleanup device hauled in 60 bags of plastic garbage
4.National Geographic|The Ocean Cleanup System 03 Launches to Remove Plastic from 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5.Scientific American|The Interceptor:A Solar-Powered Solution to Stop Plastic Waste in Rivers
6.Forbes|Boyan Slat’s Dream Is Becoming a Reality – One River at a Time
7.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Plastic Pollution:Which Rivers Are Polluting the Oceans the Most?
8.BBC Future Planet|How the Ocean Cleanup Plans to Remove 90% of Floating Plastic by 2040
9.Los Angeles County Public Works Newsroom|LA River Interceptor Begins Operation as Part of Global Plastic Cleanup Initiative
10.Plastic Soup Foundation|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Ocean:The Scope and Scale
可持续不仅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
使他修理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