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革命
孕育了一个国家
……
并造就了一个民族
1776年的精神
The spirit of 1776
_
《独立宣言》发表250年后,美国人民依然珍视自己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776年的精神已融入这个国家的肌理之中。
约翰·特朗布尔(John Trumbull)题为
《独立宣言》的油画描绘了1776年6月28日《独立宣言》初稿呈递给第二届大陆会议的场景。(Architect of the Capitol)
《独立宣言》(National Archives)
_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在《独立宣言》中的言辞向全世界人民传递了一个永恒的信息:“我们认为下列真理不言而喻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其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对美国人来说,这些不仅仅是文字,也是对美国生活方式的描述。
横跨
广袤的海洋
Across the wide ocean
_
来到英属北美洲的欧洲人寻求逃离过度拥挤、阶级限制和宗教迫害。而且他们要来寻找新的机遇。
尽管美洲原住民已在此定居,但这片土地依然广袤无垠而且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足以让坚韧自立的殖民地居民开创属于自己的命运。
北卡罗来纳州林维尔(Linville)瀑布附近小径上的秋叶。(© Laurel Lunsford/National Park
Service)
从马萨诸塞州查尔斯顿的布里兹山(Breed’s Hill)俯瞰波士顿(©Samuel Hill/Library of Congress)
_
英国新建的13个殖民地中有许多是宗教异见者建立的:马萨诸塞的朝圣者和清教徒、宾夕法尼亚的贵格会教徒以及马里兰的天主教徒。他们冒着挨饿的风险,战胜了疾病,并学会了和睦相处。
早在1633年,巴尔的摩勋爵就建议前往马里兰的天主教殖民地居民“不得使任何新教教徒遭受任何侮辱或冒犯……无论是在陆地还是在海上。”
对宗教自由和新机会的追求使美国的疆界不断扩展至太平洋沿岸。杨百翰(Brigham Young)带领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广为人知的摩门教会)成员迁往犹他,以逃避宗教迫害。随后,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吸引约30万人西进,寻求快速致富的机会。

1900年前后科罗拉多州派克斯峰(Pikes Peak)的一名淘金者(© William Henry Jackson / Detroit Publishing Company / Library of Congress)

殖民地民众参加波士顿茶党倾茶(Library of Congress)
_
1773 年
12月16日
殖民地居民在英国议会中没有代表,他们乔装成美洲原住民,登上停泊在波士顿港的英国船只,将340箱茶叶倾倒入海。这是他们对无代表权却要纳税发出的抗议。
英国对此事件的应对是将波士顿置于军事管制之下。
不自由,毋宁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_
随着13个殖民地的发展,与母国远隔重洋的殖民地居民开始习惯于自己的自由,并警惕政府的任何侵犯行为。
当英国决定加强控制并增加税收时,殖民地居民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之外。
一场革命的序幕由此拉开。


帕特里克·亨利发表著名的《不自由,毋宁死》演讲。(Library of Congress)

自由女神像(© Kevin Daley / National Park Service)
_
1775年3月,当弗吉尼亚的立法者们在里士满(Richmond)的圣约翰教堂举行会议时,就已经开始公然反抗殖民地总督。尽管当时与英国的关系非常紧张,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的演说还是让代表们震惊得鸦雀无声。
“不自由,毋宁死!”这句口号在弗吉尼亚组建民兵捍卫自由的斗争中化作响亮的战斗号召。这句名言穿越历史长河,激励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学习这篇演讲,并深刻领悟美国自由的真谛。

陆军中士威廉·哈维·卡尼是第一位获得荣誉勋章的美国黑人,他因在南北战争期间联邦军
队攻打瓦格纳堡的冲锋中的表现而获得这一殊荣。(Army photo)

保罗·里维尔《午夜骑行》图绘(© Interim Archives/Getty Images)
_
南北战争期间,当过奴隶的威廉·哈维·卡尼(William Harvey Carney)中士决心为南方被奴役的人民带来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所说的自由,并在全部由黑人组成的第54马萨诸塞军团进攻瓦格纳堡(Fort Wagner)时,在查尔斯顿港(Charleston Harbor)高举星条旗。
1775年
4月18日
波士顿银匠保罗·里维尔(Paul Revere)得知英军正在康科德收缴殖民地居民的弹药。他和另外两名男子进行了著名的 “午夜骑行”,唤醒殖民地居民并向他们报警。
响彻世界的枪声
The shot heard 'round the world
_
到1775年4月,马萨诸塞已公然反抗英国当局。全州的农民和商人纷纷拿起武器,组建成一支名为“一分钟人”的民兵队伍——他们能在一分钟内做好战斗准备。同时,他们选举了自己的立法机构,以取代被英国总督关闭的立法机构。


马萨诸塞的康科德北桥的交战场面(图片由Concord Museum, Concord, MA提供, www.concordmuseum.org)

为了纪念1775年马萨诸塞的康科德战役,丹尼尔·切斯特·弗伦奇(Daniel Chester French)创作了“一分钟人”雕像。(© Detroit Publishing Company/Library of Congress)
_
4月19日凌晨5点,英国士兵前往夺取殖民地居民的军火库,在波士顿附近的莱克星顿绿地(Lexington Green)与“一分钟人”民兵正面交锋。
没有人记得是谁开了第一枪——那声“响彻世界”的枪声——但战争已经打响。英军逼近殖民地居民的军火库,但民兵在康科德桥(Concord Bridge)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到同年6月,殖民地居民终于在邦克山(Bunker Hill)战役后包围了这座城市,并将英军逐出。

国民警卫队征兵海报
(© Edward Stern Company / Library of Congress)
_
国民警卫队是美国军队的州级预备役武装,成立于1903年,其徽章上印有“一分钟人”的形象。
国民警卫队的“公民士兵”(citizen soldier)是美国国防力量的核心:预备役军人占美国200万军人的三分之一。
1776年
1月10日

《常识》封面(Yale University)
英国移民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发表了后来被誉为革命宣言的《常识》(CommonSense)一书。他在书中主张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政府的存在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

_
250年来,“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始终是始于列克星敦(Lexington)和康科德(Concord)的独立革命的承诺,并在《独立宣言》中得到阐述。
1775年至1776年间发生的事件将美国人民凝聚为一个以普世自由为典范的独特国家。
美国人
依然是探索者
和开拓者。
Americans are still explorers
and pioneers.
_
无论是在新移民开的餐馆中,还是与美国航天局合作探索火星的科技公司中,人们都能看到这种精神。
根据财政部的统计,美国平均每个月收到43万份设立新公司的申请。

_
今天,自由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建设这个国家。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表达和信仰自由、隐私权、财产权以及免受任意起诉的权利,都在美国人中继续享有压倒性的支持。

“一分钟人”那种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社区的精神,也依然延续着。在全国范围内,65%的地方消防员是志愿者。

事实上,美国人口普查局报告显示,有半数美国人从事志愿工作,他们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的社区。

_
今年,美国人会回顾1776年7月4日建国前的历史。
在迈向美国建国250周年的道路上,众多历史路标充分展示了美国人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