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nging medical advances from the lab to the clinic.
Image
关键词:#征战CA #Healsan临床科研
前言:
肺癌长期以来以吸烟为首要致病因素,但研究显示,全球约四分之一的肺癌患者从未吸烟。
无烟人群中,女性、亚洲人群及有家族病史者发病比例更高,却缺乏明确的致病机制。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Maria Teresa Landi 博士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Ludmil Alexandrov 博士团队近日在Nature杂志发表研究,首次通过大规模全基因组测序解析无烟肺癌的环境与基因关联,为揭示无烟肺癌的发病路径提供了全新视角,我们一起来看看。

研究招募了 871 例未经治疗的无烟肺癌患者,涵盖北美、欧洲、非洲和亚洲 28 个地区,绝大多数(79%)为女性,86% 为腺癌亚型。
研究者对肿瘤及配对正常组织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患者所在地长期细粒颗粒物(PM2.5)暴露水平估算,识别出不同突变特征(mutational signatures),并与环境暴露变量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显示:
PM2.5高暴露组患者 TP53 基因突变发生风险增加约 1.6 倍;与此同时,空气污染暴露水平越高,其端粒体长度越短——端粒体缩短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更令人瞩目的是,与吸烟相关的突变签名 SBS4 在高污染暴露患者中出现频率提升近 3.9 倍,提示细粒颗粒物可在无烟者体内诱发类似烟草的致癌效应。
相比之下,既往研究关注的二手烟暴露仅与总体突变率略有增加相关,但并未显著提升驱动基因突变或特定突变签名,仅同样与端粒体缩短呈一定关联。
这一发现提示,尽管二手烟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其在无烟肺癌基因层面的作用或逊于工业和交通污染所致的细粒颗粒物。
“我们正面临无烟肺癌患者快速增长的挑战,但一直未能明确其根本原因。”
Alexandrov 博士指出,“本研究展示,空气污染可诱发与吸烟相似的基因突变模式。”
Landi 博士补充道:“绝大多数以往肺癌研究未能区分吸烟史,对无烟组潜在病因了解不足。我们利用全球无烟患者数据,通过基因组学手段追溯致病暴露,意义十分重大且紧迫。”
编者按:
该研究不仅在科学层面填补了无烟肺癌发病机制的空白,也对公共卫生提出了深刻启示:控制细粒颗粒物污染、制定差异化筛查策略,以及开展面向无烟风险人群的早期检测,或可显著降低无烟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研究者揭示了无烟人群肺癌的新风险因素,强调了大气污染防治在癌症预防中的关键作用未来,应在更大规模人群中验证此基因—环境关联,并探索针对性预防和干预措施,为无烟肺癌防控提供精准解决方案。
参考来源:
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ih-research-matters/factors-linked-lung-cancer-never-smo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