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过17代,这个中国名门望族把子孙全送哈佛
贝聿铭家族教育图谱
从苏州园林到巴黎卢浮宫:解密贝氏家族富17代的教育密码

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几乎成了中国人对家族财富走向的共识。然而,苏州贝氏家族不仅驳斥了这个说法,还走出了一幅完全不同的路线图。从卖药起家,到进入金融领域,再到出济世良医、建筑天才、金融巨擘,贝家的故事令人称奇。
苏州贝氏:代代破局

翻开苏州贝氏的家族史,可以看到这并不是一个依赖祖业吃老本的家族。从明朝嘉靖年间,贝兰堂背篓卖药开始,贝家的轨迹从赤贫逐步攀升,成为江南的医药世家。到了民国时期,贝家的转型更是大胆且高瞻远瞩。当其他家族还在固守传统手艺时,贝家已经瞄准了金融领域。
贝祖贻作为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不仅顶住了腐败重压,还首次打破了外国人对外汇兑换的垄断。
贝氏家族可谓是“卷王之王”,尤其在教育上实现了代代超越。从15个哈佛毕业生开始,到卢爱玲这样的美国顶尖女子学院校友,乃至后代创业玩时尚,其中每一代人都能在自己选定的领域拼杀出一片天。就像有人说的:“贝家不是养孩子,而是培养未来的传奇。”普通人对此只能羡慕,甚至有人质疑,贝家是不是得到了什么“天选BUFF”,让家族基因从始至终都没有“均值回归”。


贝氏传承:教育胜财富

比起贝家曾面对过的种种挑战,贝家后代的成长和转型所带来的震撼才是真正的亮点。贝家的持续辉煌之谜最终还是一种组合:既有优秀的基因,也有代代相传的教育。
贝聿铭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的祖父贝理泰擅长理财,被当地知县看重,聘请他做幕僚。后来又协助陈光甫、庄得之于1915年创办了上海银行,1917年曾出任苏州分行经理。还促使中国旅行社的成立并兼任中国旅行社苏州分社经理;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曾供职于盛宣怀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公司统计部。1914年,进入中国银行北京总行,先后担任广州、香港、上海分行经理及总行副总经理。1946年3月,又出任中央银行总裁。1973年贝祖诒任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办事董事 。
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1927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35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贝祖诒原来希望贝聿铭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1935年8月13日,年仅17岁的贝聿铭搭乘美国远洋班轮“柯立芝总统号”,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贝聿铭遵照父亲贝祖诒的要求参加了牛津大学的考试,但他后来还是违抗了父亲的意愿,选择了美国,选择了自己的热爱建筑学。
一个成功的家风应该注重对于子孙后代的教育和品德培养,而不仅仅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积累。
“富不过三代”的古训,在苏州贝氏家族面前失了效。
这个家族用600年证明:真正的传承不在财富,而在教育培养。
贝氏光在上海,有1000多套房,其中一套价值4个多亿。


普通人可鉴的传承智慧

1. 起家靠勤,守成靠变
从贝兰堂背篓卖药到贝祖诒执掌央行,六代人完成三次产业跃迁,核心是主动打破路径依赖。
2. 教育是容错的学问
贝聿铭违抗父命学建筑,其子贝建中从物理转建筑,家族始终包容“偏离轨道”——
记住 “热爱撑得起五十年,勉强撑不过五年” !
3. 子女教育培养决定家族兴旺
给子孙留房产存款,不如留高学历与名校平台,毕竟坐吃山空容易,但刻进脑子里的认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子女都有应对时代和生活的本事和头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