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孙涤专栏:《市场博弈的不对称(14)》——“弱水纵有三千,你只能取一瓢饮”
2012/7/12 1:16:40 | 浏览:1708 | 评论:0

     人脑处理信息为什么“过不了7的坎”,早就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近年来更因为大脑功能造影和解析的工具助阵带来的突破,印证了人们的不少猜测,也纠正了以往的许多误判。人脑有限的关注力同时分配给7个左右的事项,超过多了就会“顾此失彼”。这些事项若有惯例可循,只需要靠直觉作快捷响应,还不至于发生故障。 一旦环境发生始料未及的丕变,问题复杂起来而且后果出入严重的话,偏差和失误就大了。

这种状况和电脑有相仿之处,计算机的所谓多工作处理(multitasking)通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时”,只是在若干件工作中非常迅速转换处理。功能强大的大型主机我们可能完全觉察不到,在个人电脑的多工作处理,打开的窗口一旦过多,处理就变得迟缓,会发生拥堵甚至死机。

著名的加州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相关研究,发表在今年4月份的《自然》学刊上,证实了在任何时间点上,能进入大脑“前台”,得到实际关注的就只一项工作而已。由张教授(Edward Chang 率领的团队,通过调查社交酒会里人们川流不息在闹哄哄的声浪中转换讲和听的对象,分析了他们的脑神经活动的造影图像后,得出结论说,在任何一个小单位的时间里人脑处理的只是一串声响,即使在背景里交杂着声响。

问题是,许多人以为他们是能胜任对多项工作同时处理的。其实,我们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或核磁共振造影设备,就能体会到自己的限度。比如,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锻炼,你边看小屏幕录像,还边听耳塞机传来的电台轻音乐,几件工作一起来,一切似乎很和谐。忽然耳机传来甩卖商店的一个广告讯息,你想买的东西打了很大折扣,你得记住的联系的电话号码。就这么一个简易要求,就会打乱你流畅的关注平衡:跑步的节奏顿时跟不上跑步机皮带了,你不得不用手去扶把手以免跌倒,想记的号码记不住、录像屏幕的内容全看不到,甚至你的呼吸节奏都乱了套…… 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一再出现,但人们还是相信自己确实有能同时做几件重要的事情而有效。尽管有能力轻易处理一件工作以上的人其实很少,大约平均40人里面才有1 (相当于智商130以上)。

跑步时即使你没记住电话号码,教训也不会太大。但在高速公路上驾车,代价就会不堪设想。现代都市生活里,大量交通事故是因为驾车人打手机或发短信造成的,比醉酒驾车更严重。驾车的同时打手机通话,一般状况下似乎没问题,但要是在通话中出乎意料地得知一个坏消息,你的注意力会顿时被“拴住”,此刻略有风吹草动来不及反应的话,出事故的危险就会成倍增大。以为边驾汽车边发短信只是小事一桩的“拇指党”,就更容易措手不及而酿成祸害了。编写和输入短信需要相当可观的关注力,无论你怎样熟练。

据美国的统计,20岁以下的驾车青年中有29% 有发短信的习惯。为什么他们这样高的自信,能置生命安全于度外?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因为高估自己能力显然是人类的普遍倾向。上星期美国最大的摩根大通银行因为过度冒险,投资亏损了20亿美元以上,而它的CEO戴蒙,正是被华尔街吹捧为最优秀的“风险管控先生”。

关键的一点,说来说去,是在于怎样合理地分配我们有限的也是最稀缺的cache资源,把它集中运用到最有价值的事项上来。比如,学习是否有成效,把关注力(attention)配置到重要的内容上,比起一个人的智力总量有多大,有更关键的意义。传统智慧的一个法则,所谓 “心无二用”,在我们小学两年级的课本就提到了,像“小猫钓鱼”之类的寓言,道理是非常实在的。因此不难推理,一个孩子只是在网上浏览,涉猎很多,能真正成为他自己的东西却很少,并不就能形成能力和智慧。

然而,为什么人们这么热衷于微博、脸书等等,成了他们交流沟通的主要通道呢?哈佛大学的脑神经学家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对网络通讯的急遽扩张提出了可信的解释。高科技测量工具和现代实验方法成了我们深入揭示大脑幽微的利器,通过对大脑神经活动(血流量的fMRI造影)的分析,那个研究报告证实了,表达自己,谈论自己、自己爱好的人和事、自己的想法意见观点,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统计表明,人们每天讲的话里,起码有40%是花在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告诉给其他人。表达的欲望是第一位重要的,他人是不是赞同或者是否有人在听,相对均属次要。该研究用了不少实验来验证,发觉人们为了表达带来的满足,宁愿放弃的收入可以多达17-25%

在和别人交谈和旁观别人的访谈时,你不免发觉,人们绕来绕去总是回归到讲自己、自己关心的人和事、以及对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很正常,因为表达自己,试图让人知道自己,是人的社会性的本质。换句话,表达本身就是极重要的价值。作为表达自己的欲望的结果之一,产生了网络沟通的广泛参与和如火如荼的多样化。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成立2年产出280篇论文,一个顶尖数学家兼亿万富翁和他打造的新型“科学帝国”|纪念吉姆·西蒙斯(1938-2024) 2024-05-17 [17]
KAN核心团队震撼力作!MIT华人用AI首次发现物理学全新方程 2024-05-17 [13]
图灵奖得主辛顿:坐学术冷板凳的30年 2024-05-18 [13]
詹姆斯·西蒙斯麻省演讲:数学,常识和运气 2024-05-16 [54]
“外籍院士”为何在中国井喷? 2024-05-15 [104]
四位数学家打破了一项长达 75 年之久的纪录,找到了一种更密集地堆积高维球体的方法。 2024-05-09 [114]
丘成桐:中国现今数学还没有达到美国20世纪40年代水平 2024-05-06 [234]
钱理群:想起了七十六年前的纪念 2024-05-05 [212]
画家、版画家威尔•巴尼特作品选 2024-05-05 [194]
为导师起草书稿,却意外收获博士论文…… 2024-05-02 [26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