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科技前沿
关键字  范围   
 
日本最新科技短讯
作者:蓝建中 | 2010/2/18 17:05:28 | 浏览:3912 | 评论:0

试用混凝土废料再造混凝土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日前公告,该企业正尝试利用发电站机组的混凝土废料,制造新的混凝土以用于建造其他设施。这一做法不仅可降低近一半的基础工程成本,而且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该企业计划先对川崎火力发电站1号至6号机组解体后产生的混凝土废料进行粉碎,然后将其与新原料以各占50%的比例混合,进而制成新的符合强度要求的混凝土,用于川崎火力发电站2号机组1号机的基础工程建设。 东京电力公司的专家说,如果这一再生混凝土计划取得成功,公司将把这种做法扩大到其下属火力发电站的其他重建项目中。

以木材制造高性能材料新技术

  近日,两家日本知名企业分别开发出了利用木材制造纳米碳材料和塑料原料的技术。东芝公司水与环境工程中心发布的公报说,该中心项目带头人野间毅率领的研究小组从木材中提取出碳材料。这是一种被称为纳米碳材料的新材料,具有碳纳米管和线圈状的纳米级螺旋结构。在为塑料的主要原料——树脂添加这种新材料后,能够提高树脂的强度。

  在研制过程中,研究小组采用了发电站将废塑料汽化后作燃料使用的技术,首先将木材碎片加热处理,分解出含有碳分子的气态物质,然后加以冷却,制成纳米碳材料粉末,再加工成必要的形状。 与用石油制造上述碳材料相比,采用新技术的工序环节减少约一半,因而使这种碳材料的制造成本大幅降低。东芝公司预计两三年后将这种新材料用于制造电脑外壳。

  新日本制铁化学公司日前也发布公告说,其研究人员利用建造钢铁厂特殊设备时采用的微波照射技术,加热溶解在乙醇溶剂中的木屑,生成了黑色液态生物油。这种生物油可用作生产聚苯乙烯的原料,进而制造容器和家电产品。该生物油也可用作工厂锅炉的燃料。这项新技术能有效利用采伐树木时产生的各种废弃木料。这家公司的新事业开发总部基础技术中心主任河野巧指出,面对原油价格高和气候变暖等问题,木材是在一定范围内替代石油的有力候选者。

产业技术综合研究开发出能杀菌的紫外线钻石发光二极管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能够发出紫外线的钻石发光二极管,可作为杀菌灯使用。与使用水银的传统杀菌灯相比,这种钻石发光二极管的安全性要高得多。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日前发布公告称,钻石发光二极管采用的是三层结构,最里和最外两层是包含有杂质的不纯人造钻石,中间夹着的是一层纯净的人造钻石。这种结构的钻石发光二极管能够发出波长为235纳米的紫外线。

  为了验证新型钻石发光二极管的杀菌效果,研究人员将其置于大肠杆菌分布的环境。结果发现,布满大肠杆菌的区域只要被钻石发光二极管的紫外线照到,那里的大肠杆菌就会全部死亡。 日本传统的杀菌灯含有水银,而水银一旦泄漏将污染环境。可发出紫外线的钻石发光二极管不仅能够取代水银灯,作为杀菌发光二极管使用,而且与荧光物质结合后,还可以作为可视光的光源。

利用废塑料生产出高纯度再生塑料

  位于日本冈山县的萩原工业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型设备,能够清除废塑料内的微小杂质和水分,从而生产出高纯度再生塑料。 这种新设备的特点在于设置了多次除去异物的程序。它首先将废塑料粉碎溶解,加以过滤,制成塑料颗粒,然后使用真空泵,清除混在塑料颗粒间的杂质和水分,最后再利用强力过滤器提取出残余的微小杂质。与传统的再生技术相比,这种新设备加工方法简单,可广泛用于回收再生聚丙烯、聚乙烯等多种材料。

日本筑波大学科学家发现新类型的“第三种酶”

  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馆野贤日前宣布,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了新类型的“第三种酶”,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弄清生命的起源。酶是生物体内进行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因此也有人将其定义为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迄今,已经确认的酶包括两种类型,即由蛋白质组成的酶和被称为“核酶”的由核糖核酸(RNA)组成的酶。

  馆野贤研究小组分析了生物体内防止合成错误蛋白质的过程。结果发现,在合成过程中一旦有错误分子进入,核糖核酸就会和蛋白质合作,排除错误分子的影响。这是科学界首次发现这种合作关系,馆野贤将其称为“混合酶”。研究小组认为,上述成果“将对弄清生命的进化轨迹发挥作用”。

山口大学治疗主动脉瘤的新技术 抑制血管壁炎症新发现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治疗主动脉瘤的新技术。这项新技术配合使用人工血管和药剂,能在避免血管破裂的同时,抑制血管壁炎症,其效果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确认。主动脉瘤指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的异常扩张,压迫周围器官而引起症状,其主要危险是瘤体破裂。现在一般通过植入血管支架来增加血管强度,但是半数患者仍会出现瘤体扩大等恶化现象,必须再次进行手术。

  山口大学讲师吉村耕一率领的研究小组开发的这一新技术,首先在血管支架内部涂上特殊的蛋白质,使药剂更容易附着。在血管支架植入血管后,再给患者注射利用类脂体膜包裹的抑制血管壁炎症的药剂。研究人员用患有主动脉瘤的实验鼠进行了这项新技术实验,结果发现实验鼠血管壁的炎症得到了抑制。研究人员表示,今后将利用狗等动物进行实验,以进一步确认新技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之后着手进行临床试验。

高知工科大学研究“皮肤兔错觉”

  如果迅速连续刺激人体皮肤上相隔很近的两点,两点之间的这段皮肤就会感觉受到了刺激,觉得好像有一只小兔子在跑,这种皮肤错觉被日本科学界称为“皮肤兔错觉”。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发现,人体控制工具时也会产生“皮肤兔错觉”。

  日本高知工科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皮肤兔错觉”是由于大脑试图同时处理间隔很短的多次刺激时而发生的错觉现象。此前,一直有学说认为,人和灵长类动物大脑会将手中的工具和物体当作身体的一部分。此次研究发现人体控制工具时也会产生“皮肤兔错觉”,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学说。

  研究小组负责人宫崎真说,在进行实验时,他们让8名接受测试的青年志愿者闭上眼睛,塞住耳朵,在他们每人双手食指间支起一个长10厘米、重约13克的铝条,这样他们双手食指间保持了大约10厘米的距离。研究人员随后利用机械对志愿者手指进行3次敲击。他们先在志愿者左手食指上快速敲击两次,之间间隔0.8秒。两次快速敲击完成后约0.8秒,他们又在志愿者右手食指上快速敲击一次。这样对每名志愿者反复进行了约70组上述敲击,最后询问志愿者感觉在哪里受到了敲击。

  结果显示,在3次敲击中,志愿者对第一次敲击几乎都能感觉到正确的位置,但是对于第二次敲击,他们大多说感觉受到敲击的位置在铝条上,且距离实际敲击点约3厘米。对于第三次敲击,志愿者仍然认为敲击点在铝条上,距离实际敲击点约1.5厘米以上。志愿者由此感觉铝条上有什么东西跑了过去。而如果在双手食指上分别放上正方形的铝片,然后给予同样的敲击,则不会出现这种错觉。

  宫崎真说,控制工具也会产生“皮肤兔错觉”,是由于大脑在进行信息处理时,将工具视为人身体的一部分。宫崎真指出,如果能够弄清人体产生这种错觉的具体原理,就可以开发出能够像身体一部分一样使用的假肢、工具和滑雪板等

 

相关栏目:『科技前沿
工信部:未来产业六大方向聚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领域 2024-11-06 [392]
Gartner 公布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2024-10-31 [548]
这样图解Transformer应该没人看不懂了吧——Transformer工作原理 2024-10-16 [921]
Nature:智能体涌现出语言 2024-10-16 [894]
50个顶级ChatGPT论文指令 2024-10-10 [1114]
推荐五种简单有效的数据可视化方式 2024-10-10 [1034]
这么有深度的文章是ChatGPT写的? 2024-10-10 [1031]
讲透一个强大的算法模型,CNN!! 2024-10-10 [1022]
人类与 AI 协同的三种模式 2024-10-10 [560]
11 种经典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2024-10-09 [49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