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總裁佐力克(Robert Zoellick) 11日表示,如果美國不能妥善處理貿易和財政的雙赤字問題,美元可能會失去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未來15年內,人民幣有可能成為替代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
在新加坡出席亞太經合會相關會議的佐力克說,美元的當今地位是用了約200年的辛苦努力換來的,美國對此不應該「想當然爾」。
曾任美國副國務卿的佐力克認為,由於中國的經濟成長趨勢和中國想讓人民幣國際化的努力,未來15年內,人民幣有可能成為替代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對於一些國家想讓儲備貨幣多元化,他說,這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為實現全球經濟平衡成長所做出的努力之一。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目前美元占各國央行外匯存底的比率約為62%,創下歷史新低,而歐元和日元的比率則有所上升。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10日也發表報告,認為過度依賴美元本身就是風險,如果全球貨幣能夠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三足鼎立的體系,以風險分散角度來說,符合美國利益。
另外,佐力克也認為,隨著亞洲經濟溫和復甦,亞洲各國央行應考慮緊縮貨幣政策,防止銀根過剩引發的資產價格泡沫化。 他警告,亞太一些經濟體已浮現資產價格泡沫風險。
佐力克說,亞洲迅速自經濟危機中復甦,帶來新的過熱危機,各國政府必須小心卸除他們龐大的振興經濟計畫。 他說,跡象顯示,一些市場在股權和房地產價格有「大幅」成長,可能導致資產泡沫化,這些都是當初觸發全球危機的因素。 「在東亞,如果經濟成長開始出現強勁反彈,便會有充裕的流動性,那就會出現特定市場是否有資產泡沫化的疑慮。」 大部分國家的刺激經濟方案會持續到明年,各國政府必須找到方法,平順地轉回由民間產業帶動的成長。佐力克說:「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振興方案,一直要到今年稍晚和2010年上半年,效用才會完全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