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革命书店主办的“文化大革命的艺术与政治”、“文化大革命的国际影响及历史重要性”两场研讨会上周在伯克利加大举行。 与会专家认为,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要一页,在文艺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值得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
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王斑在演讲中以文革时期的电影《海港》为例,探讨当时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支援等国际主义问题。王教授认为,中国革命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再度爆发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整个经济发展到底为谁?”,一派认为应该以西方工业化为主导,放弃农村,以知识技术阶层为领导,基本是走资本主义路线;另外一派认为应该实行大民主,让工农担任领导阶层,推翻官僚体制。王斑表示,从大环境来看,最初文革的出现符合历史发展轨迹,但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报私仇、迫害、走极端的斗争等残酷现象,但文革本质上需要讨论的问题和改变实际上非常重要,因而不能对文化大革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沃伦威尔逊大学(Warren Wilson)政治历史系教授韩东屏指出,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首要目标,这场教育革命是在大跃进教育革命尝试基础上的一场寻求冲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革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考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受到了挑战。许多城市的中小学相继出现了停课闹革命的现象,但在广大农村,不但停课现象极少,很多地方还出现了村办小学的和村办联中。
韩东屏说,文革前很多村子全村只有一间小学,并且只有一到四年级的初小,相当多的农民子弟不能进学校。文革当中几乎村村建立起自己的一到五年级的完小,所有适龄儿童可以免费入本村的学校学习,变化巨大。同时,大量的联办中学涌现出来。韩东屏根据自己在山东与河南一些农村的调查统计,认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在文革中的发展处于空前的状态”。
德儒大学(Drew)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柏棣在演讲中以文革时期著名的“八大样板戏”为例,认为当时中国女权主义迎来了巅峰时代。样板戏中最大的改革就是改变了女性“为人妻,为人母”的传统角色,改变家庭观念,女孩子也能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这种文化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样板戏中宣扬的不仅是男女平等,女人要做得更好。样板戏在文学艺术上建立了一个女性主义的乌托邦。
柏棣介绍了九个旅美华裔女教授共同撰写的《毛泽东时代长大的中国妇女》一书。当年博士论文的题目就是中国的样板戏。江青主持的样板戏,最大的改革就是改变了女性“为人妻,为人母”的传统角色,改变家庭观念,女孩子也能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这种文化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那时的女性美的标准是革命,长的健壮,不为人妻、不为人母。中国的女性解放和社会革命一同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第一部法律就是1950年1月1日通过的《婚姻法》,男女平等,同工同酬自由婚姻、自由恋爱,男女拥有平等的继承权,女人不需要从夫姓。美国六十年代女性主义运动还在争取同工同酬,但是同一时期在中国的城市已经达到了同工同酬。
如今的中国社会中女性的价值观完全颠覆,甚至出现了“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之说,《白毛女》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现在又把人变成鬼,“为什么要做鬼,没有自信,没有自强,没有自爱”。很多大学生中向往成为“二奶”、“三奶”的思想也不足为奇,这也是腐败社会制度的体现。公有制体系下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什么都以生产力为主,国家就会走向腐败,这种腐败无法改变,因为“谁富谁光荣”,大家必然为了追求富裕而不择手段。
伯克利加大的文革研讨会观点莫衷一是,研讨气氛热烈为多年来所不见,成为伯克利加大当日的一个热点。(刘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