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縣市長選舉今晨完成投開票,民進黨將勝負當成第三次政黨輪替的指標,國民黨也視為馬英九政府的期中考,朝野都認為選舉是2012年總統和立委選舉的前哨戰。但除非選舉出現翻天覆地的勝負變化,否則以現在情勢衡量兩年後,時間還久、變數太多,兩次選舉難劃等號。只能說,選舉結果攸關藍綠聲勢,對今後政黨發展和政策多少有影響。
今年縣市三合一選舉(縣、市長和議員)氣氛其實不熱,媒體集中報導的「放大」效果,彷彿台灣又沉浸在政治熱潮中。實際上,扣除因等待縣市合併為直轄市而延後選舉的台北縣、高雄縣和台南縣市,全台僅約六成選民參與,都會選民完全置身事外,形容這是「鄉村地區」選民對馬政府的公投都勉強,因為縣市長選舉有太多地方派系恩怨、地方施政、人情、賄選等介入,如何藉此評價馬政府的施政優劣?
海外看選舉,可能感覺「又選舉了!台灣真是選舉之島。」放眼全球,的確很難找到比中華民國更精於選舉、更重視選舉的國度了,彷彿民主只剩選舉投票,政府和民眾就為選舉而活著。
其一,選舉綿密程度,幾乎六、七成年份都有選舉。其二,選舉的社會動員程度驚人,幾乎人人參與,全心投入。其三,選舉成經濟活動一部分,包括樁腳、宣傳、邀宴、買票,每次選舉耗費數百上千億元,對刺激經濟或不無小補。其四,選舉對社會或團體、家庭的分裂效應不斷出現,似乎隨時在區分不同陣營和你我。尤其統獨、藍綠、族群等因素在選舉土壤中發酵。其五、政府精於辦選舉,投開票效率快得驚人,全島成「選舉機器」。這些特殊也有些型畸的現象是好是壞,還真難分辨。
選舉是公民意志的表達,但成為生活的「必要之惡」,似乎不太正常。美國每兩年聯邦、州眾議員都須改選,也很綿密,但多數民眾平常心視之,讓人感覺選舉好像不存在。台灣選舉則常成你死我活的鬥爭,政黨、候選人火藥味濃厚,選舉也不就事論事,常是人身攻擊、互相潑糞、鬥嘴耍狠和比財力。論好看度和戲劇性,台灣選舉太精采了,美國選舉多數沒看頭。
但要說選民用選票警告政府、伸張意志,也言過其實。台灣選民經常有表達意志機會,但汰惡留善、去蕪存菁了嗎?這次選舉有人比喻「在兩個爛黨中選一個」,幾十年下來的選舉不都如此。選民票投出,發洩了情緒,但政治的進步有限,地方選舉的惡質選舉文化,比立委、總統更不堪。
以前民進黨批國民黨腐敗,要把賄選文化掃進歷史垃圾中,但陳水扁執政八年,結果如何?綠營縣市長貪污腐敗、被判罪定讞者不比國民黨少。馬英九清廉自持但無能畏縮,很多人不爽他,但要換民進黨執政,誰敢保證台灣更好?更是大問號。藍綠要把台灣帶向何方,恐怕馬英九、蔡英文都說不清,所以這場選舉只是場投票,看看藍綠最新的角力結果,與看職業運動比賽本質上雷同。
宜蘭、新竹、嘉義三縣在「雙英」多次出馬站台後,勝負成指標。國民黨如輸了,表示選民善變,鐘擺又擺回有利民進黨一方,國民黨要警惕,但北京可能更緊張。如果2012年馬英九大位不保,民進黨再入主總統府,兩岸關係將面臨新衝擊,所以未來兩年就須擺出姿態,釋出更多籌碼,討好選民支持馬政府。從這個角度看,似乎寧願國民黨先輸,輸小贏大,對台灣更好。
反過來看,民進黨既不敢切割扁,又缺乏具體政策和兩岸論述,道德高度和政治智慧都低矮,憑甚麼贏?如果贏了,最該檢討的人是馬英九。但以馬的個性會檢討改變嗎?說不定他會認為兩岸走太快了,開始踩煞車。如果不輸不贏,或國民黨勝利,或許「現狀」會走下去,才能逼民進黨反省、成長,但跳不出台獨意識形態和陳水扁陰影,台灣能寄望民進黨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