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然不是政府部门是否认识到其重要性、迫切性的问题,而是该怎样建设的问题。在建设世界一流的征途中,我国大学的公信力持续下降,一些顶尖的“中国名校”,也遭遇着空前的教育与学术声誉危机。
是投入不够么?事实是,“985”一期北大、清华各获国家每年6个亿的新增投入,以后的投入也持续增加;是大学的地位不够高所致么?对应“985工程”的启动,我国高校中开始有了一批副部长级干部,现在有31所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副部长级。
在很多世界一流大学校长眼里,当今中国大学的硬件设施,已经超越了英美很多老牌一流大学。至于地位不高的问题,可以说,大学的地位绝对不是通过提高行政级别而获得的(过去10年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相反,应该让大学没有任何行政级别,以教育与学术贡献确定社会地位。
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工程起,就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即建设以“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而总是围绕着资源——财政资源、行政资源、学术资源、教育资源做文章,大学“跑部钱进”,用博导、博士头衔去换官员、老板的“支持”,教育产业化与教育行政化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出现温总理所说的“要命”问题。
如果延续这样的建设模式,可以肯定的是,哪怕投入数十倍资金,把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再拔高些,再过50年,我国也难以出现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