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有巨大的工程科技人力资源,但当前我国工程教育还存在着‘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的严重弊端。”在2009年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作出上述表示。
中国科协近期发布的调查显示,中国已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高达42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工程科技人才约占了三分之一。
对此,潘云鹤表示,相比世界其他各国,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积累优势,即我国工程专业学生生源好、规模大、就业市场广阔。“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工程师短缺的大环境下,如能通过教育激发出工程创新的潜力,中国工程科技人才在量和质上都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2002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一项“国内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的调查显示,在参与排名的49个主要国家中,中国排在末尾。
潘云鹤认为,这说明当前中国工程教育存在一些严重的弊端。首先是实践教育和工程设计环节缺失,重论文却轻设计、缺实践;其次是学科老化,知识的融合与交叉欠缺,创新教育不足;三是基础教育中缺乏对工程科技与创新的兴趣培养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与高等工程教育无法衔接;四是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向严重,工程背景不足。
根据美国工程院提出的面向2020年工程师必备关键特征显示,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以及沟通能力都是未来全球对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因此,中国工程科技未来的发展还迫切需要理论+技术实践+多专业知识交叉应用的技术集成创新人才、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的产品创意设计人才以及理论+技术实践+创业市场能力的工程经营管理人才等三大类人才。”潘云鹤表示。
如何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工科人才成长?潘云鹤为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建议教育部选择一批综合性大学、行业性大学和地方性大学作为改革试点,在教学中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案例教学,加强创新意识、设计能力和创业方法的培养。
——在重点大学,建立培养创新能力的交叉性实验室和设计研究机构,作为学生工程创新实验基地。
——强化教师的工程科学背景,对现有工程科技教师、工程科技人员等进行创新能力的再培训。
——提高工程师的地位与待遇,拓宽工程师职业发展通道,建立正确的评价考核体系和绩效回报机制,以鼓励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工程科技教育。(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