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

SCHOLARSUPDATE.HI2NET.COM

The Chinese American Professors and Professionals Network

banner

参加学术会议,收获大吗?

2024-07-08,阅读:127

   对于笔者这种学术蝗虫兼学术吗喽兼学术混子来说,去各地参加学术会议比平时在医院写病历和实验室埋头搞科研有意思多了,帮助也非常大,参加会议的收获是全方面的。(PS:这里笔者只谈会议对自身的社会及见识影响,结合实际需求,不涉及会议本身是否能够推动学科进展,不涉及能力提升,不涉及学术本身内容。还请读者朋友理性看待。)


 首先是知识储备方面的完善。

     但凡遇到学术会议,在还没动身前,笔者就会仔仔细细地把它的agenda研究一遍。

     如果稍微用点心,就会发现,学术会议里的报告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keynote speech,一类是分会场报告。

     前者基本上都是大佬来讲,再不济也得是某个重点实验室的老大,所以他们的汇报一般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而是会系统地讲一下近期内他名下若干方向的进展和成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你只需要花40-6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某领域的主要研究脉络,并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如果要想通过读论文达到同样的效果,那没有十几篇是搞不定的。更重要的是,领导们的汇报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而是为了激发灵感。因为他们通常思考得更深入,仔细聆听他们的分享,你可能会找到接下来解决哪些难题是更有价值的。

     在分会场报告中,通常由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青年教师完成,大约有15分钟的汇报时间和5分钟的提问时间。这类报告涉及的知识面通常不会太广,但往往深入细致,因为需要详细讲解一个具体科学问题的background,methodology,model,result,conclusion和future plan。而且分会场报告数量众多,通常会有多个主题同时进行,因此需要有所取舍。优先选择与自己课题最相关的topic去听,看看对于类似的问题,人家是怎么思考的,研究结论是什么,有哪些优势可以借鉴,有哪些不足需要避免。对于不是特别相关的,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去听,毕竟没有多余的知识。

     其次是个人能力方面的提升。

     对我而言主要体现在做ppt和做pre上。

     头两次出去开会时,我的PPT需要提前给老板审核,结果往往被他严厉批评,因为我的PPT“只是堆砌了图表和数据”,没有清晰的逻辑链条,显得枯燥乏味。经过导师的反复打磨,并多次学习其他专家的优秀PPT后,我渐渐领悟到一个重要的道理:哪有什么ppt,都是在讲故事而已。学术汇报,首先要吸引人,不能把人听睡着才是第一要义。所以对于每一次汇报,都开始认真思考what-how-why的主线,并且在宏观上做减法,删掉与主线没太大关联的数据,在微观上做加法,把能凸显主线的地方用更多的图表、示意图、动画来反复加强。这个习惯使笔者工作后依然受用颇深,毕竟医院组会和会议主要是靠做ppt嘛(狗头)。

     做pre就更不用说了,大多数人第一次上台做汇报都紧张的不行,这也是正常,没有什么办法,就是练,反复地练,慢慢的各种skill就出来了。

     通过高强度参加学术会议,我基本上从“低头看屏,全程读稿”的第一重境界进化到了“胸有成竹,娓娓道来”的第三重境界。

     还有人脉交际方面的拓展。(这个很重要)

     其实学术会议是一个偏正副词,“学术”是轻的,“会议”才是重头戏,那会议要会议什么呢,自然是social!会议哪有什么问题,全是大佬的社交广场了,桌上都是江湖!

     前面提到了听报告时要用心倾听,并努力提出一两个有深度的问题。等他完成演讲后直接提问,不过会场上的交流时间有限,所以简单交流几句就可以了。等他结束演讲后通常不会马上离开,可以趁他不忙时上前攀谈,表达对他研究的仰慕和兴趣,顺便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要提问,也要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交流愉快,可以试着问是否可以加个微信,方便后续联系。根据笔者经验,这时候越是大佬越会平易近人,从来没有被拒绝过。

     还有一个就是学术会议的晚宴。

     一般开会的最后一天,都会安排一个晚宴,大会主席讲两句,颁发一下best papter,宣告一下下次会议在哪开,然后就是吃吃喝喝。

     等吃得差不多了,机灵的导师通常会带着学生去社交,逐桌向大佬们敬酒致意。你只需紧跟其后,这时候你的作用不大,主要是做个陪衬,但可以多听听老板们是如何互相吹捧的。这种晚宴其实也是会场社交的补充,毕竟不可能听完所有的报告,总有遗漏。如果有未碰到的人,抓住机会端着酒杯上前,交流的话术和会场时一样。

     对于学生来说,结识学术圈人脉的路子基本也就这些。当然上面提的不仅是大佬,对同辈的学生,也不妨多结交一些,尤其是如果你立志于走学术道路,说不定这些年轻人里就有未来的大牛,谁知道呢。

     最后是开(chi)拓(he)眼(wan)界(le)方面的收获。

     学术会议的茶歇一般都很好吃!(笔者说一般,是因为确实有的很寒酸,比如之前浙南某医开的 Vision China 的茶歇差点意思,饮料是啥冬瓜茶……)

     学术会议的晚宴一般都很丰盛!

     学术会议的举办地点一般都是风景胜地!

     学术会议的主办方一般也很懂事,会专门给你把最后一天或者半天留出来让你去游玩调研!

     至今难以忘怀,芝加哥Fifth Avenue的纸醉金迷,济州岛海风中的辣舞小姐姐,东京唐韵犹存的浅草寺……

     导师曾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开会时听的报告总有一天会忘记,但旅途中的记忆不会。趁年轻多出去走走,比埋头书斋更有益处。

     当然,有得必有失。尽管收获颇多,但每次出去开会都要替对象完成一长串代购清单,钱包在无声哭泣。


Scholars-Net is a 501(c)(3) non-profit organization. Check payable to CAPPA, P.O. Box 236, Barstow, CA 92312, or direct deposit to Cathay Bank, 9121 Bolsa Ave., Westminster, CA 92683. Account number: 000547907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