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

SCHOLARSUPDATE.HI2NET.COM

The Chinese American Professors and Professionals Network

banner

中国科研圈之历史怪象:老人学术权威

2024-07-17,阅读:113

    老人学术权威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现在学术圈的“老人”,就是60±3岁这批人,至少叠了四个历史buff。笔者并不是否定这个年代的人表现优异的人,而是历史buff存在会使这个年代中很多平庸的人,轻易获得了超越他资质的地位与收益。

     他们出生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为政治运动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出现了十余年到空档,所以他们的基础并不牢固。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与我们这一代相比。

     第一个buff:时间buff。70年代末80年代初,刚恢复的高考使他们进入高等教育,而他们不像老三届(66年高中毕业的人),有幸进入大学也是30岁,脑力和体力都错过了巅峰期。

     即使很多人都在读大学,但是他们身体占优,且无家庭羁绊。

     第二个buff:机会buff。随着改革开放,各种政治壁垒被打破,赚钱机会大大滴有。以至于坊间流传,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那时候读研究生,是导师求着你读。那时候一夜暴富的机会多,大部分人也在有着一夜暴富的梦。

     我笔者评价他们和那些激流勇进、毕业就投身职场的人相比孰优孰劣。但很明显,他们是这一批人中决策相对保守的人,对于挑战、竞争不那么感冒的人。

     即使在人格特质上不那么具有创新性,但并不影响搞科研。

     第三个buff:时代buff。他们读研读博时期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在努力追赶与世界前沿的差距。那个时候,将国外70年代成型的经典量表翻译为中文,做一些实测,就可以发表顶刊,做博士论文。但实际上,这种0.9~1工作真的会比现在博士的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思考能力要提出更高要求吗?我看未必。

     即使基础不牢,但不影响出成果。

     第四个buff:政策buff。随着985计划和211计划的开展,尤其211计划催生了一大批“综合性高校”,原来的工科学校要搞经管文史哲,以文科见长的师范院校要搞工科……大量学术岗位扩编。他们硕博结束之后,迅速占领了这些高地;而后教授治校,获得行政岗位;再后产学研融合,商业关系。这些造就了当学阀的基础。

     即使他们和其他年代博士比,能力天资都差一点,但不妨碍当老板。

     综上,这些在我们看来是debuff的东西,由于历史原因,非但没有阻碍他们,反而成为了buff,成就了他们的高位。

     然而,尽管德不配才,才不配位,按理说应该早就被反噬。但并没有。原因在于,他们在同辈当中是矬子里拔将军,同辈竞争不充分,缺乏制约;前辈指导,由于人才断档,没有什么可选的,也没法真下狠手,壮士断腕;后辈规劝,封建残余虽然没有韩日那么离谱,但总还是有。

     三种制约体制没有一个生效的。

     而其他发达国家的60岁科研工作者,基础教育更为扎实,求学阶段对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规则的培养更为深入,晋升阶段同行竞争更为充分。成就阶段,上下左右都有监督能力与可能性,所以造次的可能性更低,因为他不是不可替代的。

-------------------------------补充-------------------------------

     现在45~60这批高校老人,牛人笔者见过,学术功底之扎实,思维见地之深邃,说自愧不如都是高抬自己。

     但是笔者也见过,每天浑浑噩噩,上课念着PPT,操着一口混沌的方言与英语,耽误学生时间。谁要是选了他做指导老师,可是倒了八辈子霉。

     这些人蹉跎自己倒也罢了。上边有人看到尸位素餐,总想搞改革。但是只要动一点什么,但凡少拿一毛钱,或者比别人少拿一分钱,都得站出来阻扰一翻。

     没办法,改革还要进行。规则越订越细,标准越订越高。越发苛刻的非升即走标准就是例证。

     有人说,我们为什么对他们戾气重。历史buff让他们得了便宜,我们不说什么。得便宜卖乖,偶尔好为人师,也无所谓。

     但是,上了车非但不往后走,甚至霸座,以至于后来人在车门处血流成河。

Scholars-Net is a 501(c)(3) non-profit organization. Check payable to CAPPA, P.O. Box 236, Barstow, CA 92312, or direct deposit to Cathay Bank, 9121 Bolsa Ave., Westminster, CA 92683. Account number: 000547907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