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

SCHOLARSUPDATE.HI2NET.COM

The Chinese American Professors and Professionals Network

banner

维特根斯坦与语言迷宫

2024-07-26,阅读:79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世界中描述了这样的一种复合命题:明天要么是下雨的,要么是不下雨的。在现实的表达中,这类表达是没有意义的,它虽然肯定是正确的命题,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唯一引入的信息就是存在下雨这种天气。但维特根斯坦说这样的表述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没有什么告知什么可以价值判断趋向的信息,但是它却是表现我们语言世界结构的重要部分。

起初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是感觉很困惑的,没有价值但是却又作为框架一样重要,但是通过以下这个比喻就了解了。

下面的两个图是常见的迷宫游戏和迷宫游戏的解法:

迷宫游戏,从左下角出发到右上角:

上述迷宫的解法示意:

也就是说,如果从一开始定义了迷宫这个游戏,那么就必须要有可以穿过的道路,和不能穿过的道路。如果把可以穿过的道路比喻为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明天一定会下雨或者明天一定不会下雨),那些不能穿过的道路是属于什么呢?现在假设把这些不能穿行的道路从地图上去掉,那整个迷宫的游戏(框架)就会崩塌掉,变成从A到达B的路径。一栋房子如果只有承重墙,那也肯定算不得一个房子。

所以那些看似不会传递消息的描述,恰恰是语言框架的基础,如果引入一个数学概念去协助理解的话,那就是语言本身也是有维度的,最小粒度的基本命题可以传递准确的信息(像A到B直线),而构成的复合命题却多加了一个维度(组成一个迷宫平面)。

讨论到这里的时候,就有一个疑问:那如果我们消除这个语言中的维度是否可行?回到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中来继续看这个问题:如果现在我有两个苹果,一个是青色的苹果,一个是红色的苹果,这个时候我管青色的苹果为青果,红色的苹果称为红果,将它们视为两个对象,这样定义下去,我可以用简单命题充满我的世界,在我的世界中,只要有一点点不同,就会被定义和区分,彼此的两个命题一定是完全独立的。(可以预见的就是:即使汉字再多,也难以穷尽我遇到的所有事件)。

所以必须建立一个框架,让语言可以在若干维度上自由的组合,形成一个巨大的多维方格来描述我们遇到的场景(颜色+形状+物体),这样的一个逻辑结构就可以描述几乎所有可见的物体,而不需要为每一种物体都起一个名字,这就是潜藏在语言中的结构。但如果语言这样定义,还存在一个问题,会出现一个维度组合,就是(颜色+颜色),(形状+形状)的组合,比如“红的蓝”,“方的圆”,这些明显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是却存在于语言的逻辑世界中。

讲到这里时,又回到了小娃的语言世界中,在他理解的组合中,即使用“书摔倒了”,“狗狗嘎嘎叫”,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至少从语言的逻辑去看,都是符合语法的,只是不符合现实。(随后,会补全维特根斯坦关于现实和语言是互为映射的部分)。

我们想象有这样一个巨大的村庄,里面如同迷宫一般,有无数条小路,从村子的一侧,走到另一侧,可能有很多条道路,也可能会遇到死路,但我们并不能完全将那些走不通的道路,从语言中舍弃掉,因为它们同样也是构成通路一侧的重要结构。这或许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虽然它们不传递任何信息,但是依旧是语言世界重要的结构”吧。

语言是我们建立的很伟大的交流工具,但它并不是完美的,虽然语言可以传递信息,但同样,也会形成很多符合逻辑的语言组合,但是却依旧在现实中完全行不通的思考,比如有趣的悖论“无所不能的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儿自己搬不动的石头”,“理发师只给不能给自己理发的人进行理发”。这些悖论就是一种语言推导出来的逻辑,而在维特根斯坦指出那些存在于我们语言中的死路时,这些悖论便有了形式逻辑这一归处。


Scholars-Net is a 501(c)(3) non-profit organization. Check payable to CAPPA, P.O. Box 236, Barstow, CA 92312, or direct deposit to Cathay Bank, 9121 Bolsa Ave., Westminster, CA 92683. Account number: 000547907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