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

SCHOLARSUPDATE.HI2NET.COM

The Chinese American Professors and Professionals Network

banner

西方名画中的母亲

2024-06-21,阅读:182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篇》


谈及名画中所呈现的母亲形象,西方基督教中的圣母像往往率先映入人们的眼帘。这一现象实则源于圣母像在众多母亲肖像绘画中所占的显著地位,其数量与影响力均颇为可观。故而今天,小编就这里带领着各位细数西方名画中的母亲形象。

西方圣母像的演变历程可划分为数个显著阶段。在早期基督教时期,圣母形象开始崭露头角,成为西方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圣经故事的描绘中,童贞玛利亚作为耶稣基督的母亲,因受圣灵感应而孕育神子,并怀着深沉的爱意将儿子奉献于人间,以承受苦难来救赎众生。作为拯救世界的基督的母亲,玛利亚展现了母爱的至高无上。

自基督教诞生至其广泛传播并盛行的漫长岁月里,最初描绘圣母玛利亚的绘画作品相对稀少。直至公元5世纪,大公会议正式册封玛利亚为“圣母”,她作为“天主之母”的地位得以确立,并受到教会的崇敬,逐渐演变成世人顶礼膜拜的女神形象。此后,以圣母与圣子为主题的画作逐渐普及,然而,圣母的形象往往仅作为基督的陪衬而存在。


拜占庭艺术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篇》


谈及名画中所呈现的母亲形象,西方基督教中的圣母像往往率先映入人们的眼帘。这一现象实则源于圣母像在众多母亲肖像绘画中所占的显著地位,其数量与影响力均颇为可观。故而今天,小编就这里带领着各位细数西方名画中的母亲形象。

西方圣母像的演变历程可划分为数个显著阶段。在早期基督教时期,圣母形象开始崭露头角,成为西方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圣经故事的描绘中,童贞玛利亚作为耶稣基督的母亲,因受圣灵感应而孕育神子,并怀着深沉的爱意将儿子奉献于人间,以承受苦难来救赎众生。作为拯救世界的基督的母亲,玛利亚展现了母爱的至高无上。

自基督教诞生至其广泛传播并盛行的漫长岁月里,最初描绘圣母玛利亚的绘画作品相对稀少。直至公元5世纪,大公会议正式册封玛利亚为“圣母”,她作为“天主之母”的地位得以确立,并受到教会的崇敬,逐渐演变成世人顶礼膜拜的女神形象。此后,以圣母与圣子为主题的画作逐渐普及,然而,圣母的形象往往仅作为基督的陪衬而存在。


拜占庭艺术





名称:圣母子

外文名称:Madonna and Child

作者: 贝林吉埃罗

创作时间:13世纪

大小:80.3cmx53.7cm

材质:木板

收藏机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艺术




直至13世纪之后,随着圣母崇拜的逐渐兴盛,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在绘画领域愈发受到画家的青睐。圣母题材的绘画作品数量不断增长,圣母在绘画艺术中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有时甚至超越了基督在画面中的核心地位。画家们经常通过精细描绘圣母的情感表达,来奠定整幅画作的情感基调。

在早期基督教绘画中,对圣母形象的塑造并不注重客观现实的形体特征,而更侧重于表现圣母在宗教中的象征意义。圣母被视为圣徒与上帝沟通的桥梁,其作为天主之母的形象充满了圣洁与庄严,是教会传递教义的重要精神象征。因此,在早期的圣像画中,圣母的形象往往呈现出面无表情、目光直视观众的特点,显得较为呆板僵硬,营造出一种圣者气息,从而激发信徒们的敬畏与崇拜之情。

而在拜占庭圣母绘画中,其程式化模式尤为显著。这类绘画作品通常采用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圣母的头部五官被刻意强化与夸张,表现出一种呆滞肃穆的神情。圣母的形象多为正面或四分之三面,身体姿态几乎毫无动态,隐藏在衣纹褶皱之后,呈现出平面化的特点。画面中的背景与人物多处于二维空间之中,缺乏深度感。画家们运用平涂的手法进行绘制,圣母的衣物多呈现为深蓝色,而画面背景则多为金色,以此来彰显圣母的神圣地位。


哥特式艺术







名称:圣母与圣子

外文名称:Madonna and Child

作者: 詹博诺

创作时间:约1450

材质:画板

收藏机构:国家广场

艺术时期:哥特式艺术




在8至9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之后,圣徒对圣母的情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原先的敬畏之情逐渐升华至深厚的敬爱。在这一过程中,描绘圣母子题材的圣像画也相应地展现出了新的风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圣母子形象,其视线不再如以往那般冷漠地直视观众。

随着13世纪哥特式教堂的蓬勃发展,早期哥特式绘画在圣母像的塑造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艺术家们开始采用注重写实的表现手法,致力于塑造人物的自然形象,并特别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细腻描绘。这一转变使得宗教艺术逐渐走向世俗化,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开始积极尝试突破拜占庭程式化的绘画模式,努力摆脱传统圣像画平面感的束缚,为宗教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造力。


文艺复兴时期




名称:岩间圣母

外文名称:Virgin of the Rocks

作者: 列奥纳多·达·芬奇

创作时间:1483-1486

大小:199cmx122cm

材质:木板

收藏机构: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艺术时期:盛期文艺复兴与样式主义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人们得以从神学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进而实现了思想和情感的解放。这一转变也促使圣母形象逐渐呈现出更为人性化的特质。

《岩间圣母》这幅作品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达芬奇巧妙地通过融入人性化的故事情节,使圣母像更加贴近人们的世俗生活。作品中,他采用了稳定的金字塔式构图,运用巧妙的光线处理,将风景与人物完美融合,既增强了人物的神秘感,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圣母的柔和与美丽。




名称:艺术家的妻儿

外文名称:The Artist\'s Family

作者: 汉斯·霍尔拜因

创作时间:1528

大小:76.8cmx64cm

材质:木板

收藏机构:巴塞尔美术馆

艺术时期:16世纪北欧与西班牙艺术




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与深入推广,极大地提升了人性的地位,并给予了人的价值以充分的肯定。在这样的背景下,肖像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逐渐崭露头角,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最初,肖像绘画主要服务于君王与贵族阶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肖像画逐渐在普通民众中普及开来,成为表达个人形象与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艺术家的妻儿》是德国杰出画家汉斯·霍尔拜因于1528年自英国归来后,首次为其妻儿创作的肖像画作品。这幅画作深刻展现了霍尔拜因对家人深沉而细腻的情感。画面中,他的妻子面带愁容,两个孩子则面无表情地凝视着前方,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气质。这种表现方式既反映了当时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也揭示了贫穷与家庭重担对妻子容颜的深刻影响。霍尔拜因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暖色调,使得整个画面在昏暗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温馨,充满了家庭生活的温馨与和谐。这幅画作不仅是霍尔拜因艺术才华的充分体现,也是他对家庭生活的深情回忆与珍视。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




名称:圣家族和圣安妮

外文名称:The Holy Family with Saint Anne

作者: 皮埃尔·保罗·鲁本斯

创作时间:1630

大小:116cmx91cm

材质:画布

收藏机构:普拉多美术馆

艺术时期:巴洛克时期




在16世纪后半叶,巴洛克艺术风格于罗马初露锋芒,这一新兴的艺术流派与文艺复兴时期所崇尚的神秘、优雅及平衡特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巴洛克艺术转而追求豪华、壮丽与充满活力的艺术表现,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在葡萄牙语中,“Broque”一词被用来指代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一特性恰好与巴洛克艺术所追求的更自由、更干练的艺术形式相契合。巴洛克艺术擅长运用动感十足的造型手法,其作品常常展现出奢华、变形与不规则的艺术特色,在圣母像的绘画中更是将女性的丰硕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鲁本斯作为巴洛克绘画领域的杰出代表,其绘画作品多以宗教题材为核心,画面气势磅礴,人物动态自然流畅,色彩鲜明饱满,且注重光影的巧妙运用。《圣家族》系列作品中的圣母像便是其代表之作,画面中圣母温柔地怀抱着小耶稣,而作为母亲的圣安娜则亲切地依偎在女儿身旁,慈祥地注视着外孙。耶稣的养父约瑟则坚定地站在孩子与妇女身后,守护着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家庭,营造了一种温馨且庄重的氛围。




名称:圣母子

外文名称:The Virgin and Child

作者: 弗朗切斯科·特雷维萨尼

创作时间:1708-1710

大小:76cmx68cm

材质:画布

收藏机构:普拉多美术馆

艺术时期:洛可可




在18世纪初,洛可可艺术风格在法国应运而生并逐渐流行,最终取代了巴洛克艺术的地位。洛可可艺术最初起源于室内装饰领域,以其轻巧、透气且秀丽的特质脱颖而出。随后,这种带有鲜明享乐主义色彩的洛可可艺术深受上层社会的青睐,其主题主要聚焦于描绘贵族们奢靡浮华、充满浮夸的享乐主义生活。

相较于巴洛克艺术的粗犷与壮丽,洛可可艺术呈现出一种纤巧而柔弱的风格特色。在这一时期,对女性的美化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因此,艺术家们所塑造的母亲形象亦融入了洛可可艺术特有的精致与甜美元素。


新古典主义






名称:运送布鲁特斯儿子尸体的军士们

外文名称:Les Licteurs rapportant à Brutus les corps de ses fils

作者: 雅克·路易·大卫

大小:高323cm,宽422cm

材质:布面

收藏机构: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艺术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




在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下,人们重新拾起了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古典主义艺术,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这一复兴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被尊称为“新古典主义”。18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积极投身于一场旨在推翻封建制度与宗教束缚的改革运动,为了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并激发人们的革命献身精神,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了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典范。这一社会思潮显著推动了英雄主义题材绘画作品的蓬勃发展,同时,在新古典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中,母亲在战争面前的无奈、孩子牺牲时母亲的悲怆,以及在困境中母性力量的伟大展现,成为了他们创作的核心主题。

在大卫的杰出作品《运送布鲁特斯儿子尸体的军士们》中,妇女的形象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她们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被艺术家以细腻而沉重的笔触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呈现了布鲁特斯的儿子们因叛变而被处决后,军士们将其遗体抬入大厅的瞬间。尽管布鲁特斯作为国家的执政官,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而不得不下令处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展现出了崇高的爱国精神,但作为父亲,他无法承受失子之痛。相比之下,他的妻子和女儿的情感则无法抑制,女儿因无法接受兄长离世的事实而晕厥,而母亲则一边支撑着惊吓过度的女儿,一边伸出颤抖的手迎接她逝去的儿子,这一场景充满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尽哀痛,母亲在悲痛中坚持要看孩子最后一面,展现了母爱的坚韧与伟大。


浪漫主义




名称:孟特芳丹的回忆

外文名称:Souvenir of Mortefontaine

作者: 卡米耶·柯罗

创作时间:1864

大小:65.5cmx89cm

材质:画布

收藏机构: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作品类型:油画艺术

艺术时期:浪漫主义时期




在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的挫败导致了整个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动荡,人们对于启蒙思想所倡导的理性产生了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艺术家受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开始寻求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形式,从而催生了“浪漫主义”这一艺术流派。浪漫主义艺术常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强调色彩的运用和情感的抒发。这一时期,母亲的形象也逐渐从战乱的阴影中走出,进入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理想世界。

《孟特芳丹的回忆》是巴比松画派杰出代表画家柯罗的杰作。柯罗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热爱,他的风景画作品通常以柔和的色调展现,画面中笼罩着如梦似幻的薄雾,展现出朦胧而优美的景致,将梦幻与现实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孟特芳丹的回忆》作为柯罗晚期的代表作,画面中树木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棵濒临枯死的小树巧妙地平衡了画面构图。在小树之下,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带着她的两个可爱孩子在树下嬉戏。母亲抬起脚努力地在树上采摘着什么,而孩子们则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指着树干,另一个则俯身自己玩耍。母子三人的互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与活力。


现实主义






名称:三等车厢

外文名称:The Third-Class Carriage

作者: 奥诺雷·杜米埃

创作时间:1862-1864

大小:65.4cmx90.2cm

材质:画布

收藏机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现实主义时期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显著,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在这一背景下,现实主义艺术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精神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杜米埃的《三等车厢》以其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成为该时期的杰出代表。

该画作主要展现了坐在三等车厢中的一家四口,他们均属于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位怀抱幼儿的母亲与历经风霜的老妇人。尽管女性天生柔弱,但在这幅画中,她们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力量。在脏乱嘈杂的三等车厢中,那位母亲用她最为坚实的臂膀,细心呵护着怀中的孩子,传递出一种母爱的伟大与坚韧。


印象派



随着艺术步入近代时期,情感已然成为艺术家在表现母亲肖像时不可或缺的核心动力。在梵高的创作过程中,其经典之作《艺术家母亲的肖像》便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由于离家多年,梵高手中仅持有母亲的一张黑白照片作为参考。然而,他并未因此受限,而是凭借对母亲的深情记忆,将母亲的肖像以绿色的主色调呈现在画布之上。

画面中,母亲的形象被赋予了温柔而亲切的色彩,她的微笑和蔼而慈祥,充满了母爱的温暖与力量。这幅画作不仅是对母亲形象的生动描绘,更是梵高对母亲深深思念的寄托与表达。






Scholars-Net is a 501(c)(3) non-profit organization. Check payable to CAPPA, P.O. Box 236, Barstow, CA 92312, or direct deposit to Cathay Bank, 9121 Bolsa Ave., Westminster, CA 92683. Account number: 000547907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