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

SCHOLARSUPDATE.HI2NET.COM

The Chinese American Professors and Professionals Network

banner

“挤破头去国外读博,我还要选华人当导师吗?”

2024-07-04,阅读:243

前段时间和硕士的一个师妹聊天,发现很多想要申请海外PhD的同学都遇到过一个问题——选择华人导师还是外国导师。

师妹认为,华人导师起码语言相通,并且文化相通,彼此之间的距离会拉近。但同时,华人导师歧视或向中国学生滥用职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因此,本文将客观分析华人导师和外国导师的优劣势,并根据笔者的经验给出适当的建议以及参考依据。


#01

「 选择华人导师的优势 」

01

文化和语言相通

华人导师虽然变更国籍,但是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依然保持了国内的传统。很多老师逢年过节会邀请学生到自己家里吃饭,例如前段时间隔壁课题组的华人导师就邀请全组去过端午节,有时过年还会邀请大家一起包饺子庆祝,这是老外课题组所不曾拥有的待遇。

不仅如此,华人导师大部分私下还会以汉语沟通,这样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所要从事的工作和内容,极大减轻沟通障碍。

02

与国内紧密的合作


随着国内科研质量和数量的稳步提升,与国外高校教师合作发表更加国际化的成果是当前的趋势。而中国人之间彼此交流和沟通不存在过多障碍,因此华人教授是很多国内单位合作的首选。

这种合作一方面可以帮助华人导师的学生即使身处海外,也十分熟悉国内所在学科的动态;另外一方面还能在回国找工作的时候享受到相应的人脉,极大避免“外来的和尚没水喝”的窘境。

03

彼此之间距离感更近

外国导师可能会与学生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而华人导师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思想的影响。很多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非常亲近,经常周末一起聚餐,每个月组织一次活动。很多学生即使毕业之后还和导师保持联系。

笔者接触过的很多华人导师本身也更喜欢招收中国学生,认为学生能够和自己有着更强的呼应和共鸣,而很多老外学生毕业之后就不会再与自己联系,形同陌路,这点是中国文化之下所难以理解的。

04

更清楚国内的现状以及学生需求


与外国导师相比,华人导师更加清楚目前国内业界和学术圈的现状,能够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规划制定更加具体的方案。毕竟读博也好,做学术也好,其首要目的是能够养活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抛开现实空谈学术,可能并不现实。

例如,很多华人导师会很早规划组内学生准备小论文,来应对未来回国求职。还有的老师会有意识地将自己学生推给国内的同行,为更好安排就业岗位。总而言之,如果想要回国发展,华人导师的自身优势可能会更加明显。

#02

「 选择华人导师的弊端 」


01

无法锻炼语言能力


很多华人导师组出身的留学生外语能力普遍一般,这主要是因为华人导师更加倾向于招收中国学生,导致平日使用英语的机会不多,大多时候以汉语为主。

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留学的意义,可能只是一帮中国人换了个环境生活而已。这种现象在北美尤其严重。之前和几个华人导师组的学生交流,发现TA们即使在国外留学多年,但到了做报告和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依然存在沟通障碍。

02

无法体会到多元文化


很多外国导师的学生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在一起彼此交流可以更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增长自己的见识。而华人导师组大家普遍都是中国人,或是以中国学生为主,因此大家最多增长一下国内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认识,同样削弱了留学的意义。

03

歧视中国学生


相当一部分华人导师(尤其是老一辈华人导师)会区别对待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有的老师甚至在组内施行两套标准,中国学生读博期间只能回家一次,而外国学生即使多远也可以随心所欲放假回家。

更有甚者,让中国学生无底线帮助外国学生,为的是在外国学生群体打开市场和口碑,在当地站稳脚跟。而与此同时,出科研成果则需要压榨中国学生来实现。

04

学术水平和能力可能一般

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华人教师水平非常一般,靠着早年的拼搏甚至是很幸运地遇到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将自己带飞,一路站上现在的位置,实际上压根没货,回国全靠忽悠。跟随这样的导师读博可能更多需要依靠自己,好一点的导师可能会无条件支持,出科研经费和平台,而更差一些的导师甚至会不懂装懂,将科研方向带向“苞米地”。


#03

「 选择外国导师的优势 」

01

提升语言能力


与华人导师相对的是,如果选择外国导师,那么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使用外语,几年下来语言能力自然是突飞猛进的。之前好朋友在国外读硕士的时候,导师就是外国人,所以毕业以后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提升很多。甚至TA刚到一个华人导师课题组读博,发现自己竟然是全组英语水平最好的。因此,想要真正提升语言能力,可以优先选择外国导师

02

对学术更加严谨


华人导师普遍以结果为导向,认为成果能够发表即可,或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毕业能够对错误的结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外国导师普遍对于学术更加严谨,虽然这会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毕业困难,但至少不会为将来的学术发展道路埋下地雷。

03

手把手指导


很多外国大牛导师指导学生十分卖力,甚至一把年纪还能上手亲自指导。之前笔者在国外读书时的导师是一个70多岁的白人,虽然年过古稀,但依然坚持每天早到办公室,留出充足的office hour指导学生,规定每周至少与每个学生见面一小时。甚至很多时候组内师哥师姐的代码也是TA亲自上手debug,这种情况在华人导师课题组比较少见。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跟随外国导师更容易学到真东西

04

国际视野和人脉


外国人和我们一样,也会有自己的圈子。如果选择一个外国导师,那么将更有助于建立与国际学术圈的交流与合作,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如果跟随了国外的大牛导师,那么论文投稿时审稿人也会敬你三分。

之前硕士学校(英国)的一个院士课题组,几乎每次投稿都是百发百中,用该组中国学生的话来说,同样的工作放到国内可能并不一定能投中,只是因为院士在国际学术圈的影响力过大,所以让投稿变得更加顺畅。


#04

「 选择外国导师的弊端」


01

毕业时成果不足


外国导师普遍不看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可能更加以工作的质量来评判能否毕业。这就导致很多中国学生如果想在毕业以后回国发展,小论文数量达不到国内名校的要求,也就是常说的海博“水土不服”。

02

毕业后联系减少


外国导师的学生通常毕业后也不会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而是鼓励让学生独立科研。但在目前国内科研大背景之下,没有导师的支持可能很难走得更远。所以选择外国导师,要做好毕业后完全独立做科研的心理准备。


03

人情淡薄


大部分的外国人隐私意识比较强,且很多外国人以自我为中心,较为自私。所以很多中国学生在与外国导师沟通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别扭,感觉对方总是对自己有提防心理,不愿透露过多的个人情况和信息。这当然没问题,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多少有些不适应,严重的可能会诱发与导师之间的沟通障碍和危机。


#05

「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


01

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能够帮助大家选择更为适合自己的导师。例如,如果希望毕业之后回国发展,那么首选华人导师。毕竟国内学术圈人脉十分关键,华人导师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更多国内的人脉和资源,不至于出国读书后就完全放弃与国内学术圈的交流和合作。


如果想要毕业后留在国外发展,那么可能外国导师(尤其是Local)最佳。因为老外也会有自己的圈子和文化,提前和外国导师深入交流有助于适应当地的生活,帮助自己顺利留下求职。

02

注重导师的研究方向

无论是华人导师还是外国导师,读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方向和导师契合。一个导师即使人品、学术再怎么优秀,倘若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关系不大,这个博士读的可能也会比较痛苦。因此,在正式联系导师之前,一定要注意做好背调,关注近几年甚至过往的科研方向。

03

关注学生对导师的评价

从学生视角对导师做出的评价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虽然有的导师性格和风格会发生变化,但至少不会变化太大。国外有些著名的导师查询网站,例如Rate My Professor等,可以通过评分的方式帮助大家简单了解导师的风格,侧面反映导师的人品。

对于华人导师来说,也可以通过寻找国内相关合作课题组的学生进行详细咨询,确保对方并没有道德和人品方面的问题。


写在最后

无论是华人导师还是外国导师,其内部总是有好老师,也有一些害群之马。正确认识华人导师和外国导师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分析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并结合各种手段深入认识导师的人品和学术水平,由此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希望每一位出国读博的小伙伴都能寻找到人品好、学术水平高的导师,让自己的读博之路一帆风顺!


Scholars-Net is a 501(c)(3) non-profit organization. Check payable to CAPPA, P.O. Box 236, Barstow, CA 92312, or direct deposit to Cathay Bank, 9121 Bolsa Ave., Westminster, CA 92683. Account number: 0005479070

返回